边境大营
康熙老爷子召集大臣商量吞下准噶尔之后该如何布防,噶尔丹现在被活捉,噶尔丹的子民反抗意愿会降低许多,是收服的好时机,首先是不可能将清军首接大批量留在这里的。那就要打散漠北喀尔喀蒙古(原噶尔丹侵占地区),打散重组,防止他们勾连起来再成气候。
可分的数量又令人头疼起来,分的多了就削弱了防守的力量,分得少了又会使得他们会在这里做大。
最后讨论来讨论去,由康熙定下调子,
将他们分成三个部落,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推行盟旗制,各旗首领由清廷任命,首接效忠中央。
在漠西蒙古(准噶尔故地)留下一批大臣和清军居中处理行政和军事,强化驻防。
将噶尔丹残部投降的挑选打散收编,清军人数必须占军队2/3,而且统领这些收编之后的残部,首接控制鄂尔多斯、漠南等地,并派兵驻守交通要道(如哲格素台)。
通过驿站系统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利用之前康熙组建完成的驿站系统,将北京和边疆联系起来。
这些都是现在商量好的行政与军事控制,其他方面就是政治安抚与经济开发,将这块地方实质性的利用起来。
移民实边与农业开发,在漠南地区推广农耕,招募汉民屯田,逐步改变游牧经济结构,增强边疆自给能力。
对投降的噶尔丹部众进行安置,部分编入八旗或划归蒙古各旗管理,防止叛乱复起。
控制有了,安抚不止平民,保留蒙古贵族特权,对归附的蒙古贵族赐予爵位、俸禄,承认其传统领地和牧民管辖权,但要求其接受清廷册封并履行兵役义务。
现在大战之后也要防止沙俄过来偷桃子,战后要趁着这番机会警告沙俄,并让其不能插手大清和准噶尔的事务,(《尼布楚条约》)确保北部边疆稳定,断绝噶尔丹残余势力外援。
还有联姻与宗教政策,利用蒙古贵族与清廷联姻(如科尔沁部)巩固联盟,同时扶持藏传佛教(如哲卜尊丹巴活佛系统)以维系蒙古部众的宗教认同。
之前宗室女嫁往蒙古的不算多,从现在开始可能宗室女和康熙的女儿都不够了,还得搭上孙女。
这些都不是马上就能做完的,有些现在还几乎没有影子的事,只能将眼前最迫切的处理了,比如军队的重整,沙俄的谈判和蒙古贵族的安抚还有噶尔丹死忠部落的清洗。
胤禛之前在藩理院的差事名头没有揭下,就被康熙派了个任务,陪同索尔图和佟国纲一起去和沙俄谈判,接下来的整理边境总要让三阿哥捡点汤喝,不然回去三阿哥该躲在府里不出来了。
胤禛其实和佟国纲关系不错,但也只是在他当皇额娘养子的时候,后面皇额娘去世之后几乎就断了联系,这次一起也是客客气气的,对他的态度同索尔图没有什么区别。
去的一行人之中胤禛感兴趣的还是张诚和徐日升,他们两个在藩理院并不是最出色的,这次担任翻译看来是在这些方面才能不错。
具体谈判事宜很是无聊,就一些细节吵得不行,大方面其实康熙和沙俄通信定下来了,细节方面就看大清会不会给沙俄一口汤喝,最后以噶尔丹活着落到大清手里,大清打的是正义的战争的大义名义划分了大清和沙俄的边界线。
外兴安岭至黑龙江流域划分边界线,乌第河地区也没有争议的划分给了大清,索尔图和佟国纲带着刚刚大胜生擒敌对国主的气势,对于沙俄的异想天开是寸步不让,打仗的时候像秃鹫一般在旁边等着,现在打仗结束了,没有任何诚意就想敲诈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让给沙俄也无妨,可胤禛不会让开这个头,退一步就会步步退,这就是后世大清明明拥有大国的体量却一步步走向灭亡。
就像拥有海量财富的败家子一般,觉得施舍一点点东西给豺狼换取一段时间的安稳是不错的选择,可豺狼永不知足,这个败家子被吓破胆之后只能不断丢去好肉,豺狼就越发不可能放过,只会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
如果从一开始就摆出坚决的态度,寸步不让,豺狼虽然还会觊觎,却也不敢首接伸手,就算是试探也只敢在周边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