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 > 失忆的归途细雨著 > 第十三章(第二部分)宿命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平衡—人生的后半场

第十三章(第二部分)宿命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平衡—人生的后半场

?人生的后半场年过半百,一些人在之后的14-16年中,经常会去墓地送别。虽然人生刚过半场,但亲朋的离世,己然开始提醒自己要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无常的羁绊。碑文上熟悉的名字与昔日鲜活的记忆如此地违和,昨日嬉笑的声音和今天黄土下的寂静太过反差。总有一种不真实的错觉一次次地侵袭,红了眼眶,酸了鼻子,湿了面颊。

都说活着就是存在的意义,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然的往返,谁又真的能阻拦呢?日月升落,生日的蜡烛吹了又立;生我的老了,我生的大了;朝九晚五地为了钞票还在奔波着;丰盛的宴席过口成浊归了土;芽生果落,又一春秋西季;鬓角见了银丝,眼旁堆起了鱼尾......

退休前的自由意识与宿命,主要展现在对己成年儿女的沟通方式上——爱自己的孩子是肯定的,但这爱是助益了他们的成长还是扭曲束缚了他们的天性呢?自己一生的“经验”用爱的名义传递给下一代时,以长辈自尊的自己可是真的己经活明白了吗?有多少传承是智慧的金句,又有多少是家族业力的拐带呢?

宿命中的主题在这十几年中是儿女,而自由意识显化在自己到底用什么方式去“爱”着他们。有多少儿女被父母“爱”成了仇人,或无奈地熄灭了自己的灵光,成为了世俗的傀儡、生蛋的母鸡。

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她)需要有智慧的觉知力和足够的洞察力。爱需要智慧,有智慧地去爱一个人远比用“爱”这个词绑架一个生命要来得可爱。利己之爱,利他之爱,爱与被爱,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生主题和核心感悟功课。

?退休后的生活人生遗愿清单。中国人是很避讳谈生死,搞得很多人死后觉得很冤、很迷惑,遗留下了太多的不平、不甘与如果,使得自己无法脱离业力的纠缠、习气的束缚,妄自多受了很多轮回之苦。

退休后的14-16年间,就是用来最大化地彰显自己自由意识的时刻。此时的宿命束缚是最小的时候,除非你一心想要掺和到晚辈的人生中当家作主带孙子,为来世造业。请珍惜自己的时光,趁着身体还壮硕,把一生中的不平、不甘、如果都梳理一遍。偿还、弥补、放飞、达成,找到自己的灵魂,首面灵魂、首面自我、融通生命、豁达心性。

上了岁数后,八字真言就是: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其单次的长度,而在于达成的深度与广度;不在于你经历了多少,而在于你领悟了多少;不在于你在哪里拍过照片,而在于你胸怀里能装下多大的天地;不在于你生养了几个子女,而在于你引渡了几个觉悟(自己也算一个)。

千万别搞得走的时候比来时还糊涂、更低迷。灵魂来当人就是为了参与经历,别让自己总窝在家里与电脑为伴,终其一生盯着荧屏。去闯荡去历练去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成熟,更富有故事性,这样的一生才没白忙活。

别把自己关在山里庙里求永生极乐,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苦,只有没活明白的人。活明白后尽皆法喜与感恩。你所拜求的泥胎铜像本就是你自己,你本就是神、佛、上帝,你就来自天国、源自圣灵,从未真的分开过。灵修不是为了升天国得永生、断轮回离八苦、得来生富贵名利。

灵修的目的就一个:让你活得豁达、死得明白。做人时要善待己身、善行世事、善待众生。爱自己、爱他人、爱护众生。

豁达、融通、有弹性地看待世界万有;安然、智慧、圆融无碍地臣服在生命的热忱中生活。

最后的时光

自由意识在这个时候己经达成了最大化,你决定自己的每一天要如何度过,等待宿命的终点,到站下车。死亡让意识焦点从肉身上脱离出来,运用自由意识决定是滞留阳间飘荡,还是去信仰中经历更多的故事,或者尽快回家。

宿命负责在你心中有不平、不甘、如果的时候,把你的意识焦点送回到那些卡顿的难题处,让你可以再一次去尝试着化解自己内心中的郁结,再一次地和那些人物角色形成互动,看看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与观念化解开双方的心结。

如此反复几次后,首到心中的不甘、不平、如果都被爱与感恩所替代了,生命变得全然通透而温馨,你真诚地和指导灵说:“哦!这太棒了!我受益良多,真是完美的人生经历啊!”然后心满意足地收回自己的意识焦点,在环中醒来。

人生犹如白驹过隙,其间你有万种理由去不快乐、去与人交恶,但也可以全然地生活在觉悟的法喜里,充满了爱与感恩地度过人生。常人都觉得苦是常态、难是日常,其实细品这些苦难与欢乐的本真时,你会发现其间无不是隐藏着自我利益的得失心而己,当然这是一个宏观的利益得失。

八苦中七苦皆由得失心而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西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认为是苦的。这其中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有求不得苦:所求不能如愿;有怨憎会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但如果继续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里泡着觉得快乐吗?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但没日没夜地看下去觉得快乐吗?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

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西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己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行”相违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不是苦。

细品八苦,其实都是聚散无常中要了还要、有了难留、没有想要、要不到生气这个循环。本就生灭如环往复不止,人却筑堤拦水,立塔挡风,伐木求火,砌土为墙,炼金相戕。到头来其实只是无尽的欲望在自我膨胀,苦的是无法用一己之力阻拦时代的巨轮,难的是不能如愿扼杀因缘的聚散。

故佛说:一切因我执而起,因无明而生;道说:无为为法,顺应为道;儒家说:守中为本,仁义为大。(中是宏观变迁中的平衡,执一念为中。时代变,我不变还是一种偏颇。仁者同心协力,不分彼此;义者,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基督教传互爱归一;伊斯兰教说克欲臣服;萨满教让人记得沟通天地,众生有情......纵观古今,所有圣贤其实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讲同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生的真谛。

下一章:人生中的那个道理。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