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初入星辉

六月的京都热浪滚滚。星辉科技总部大楼前,诸葛谨言整了整领带——这是苏沐送他的毕业礼物,深蓝色,低调而精致。

"诸葛谨言先生?"前台小姐核对预约名单,"张总正在等您,请乘专用电梯到28层。"

电梯上升的过程中,谨言回想起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事:苏沐远赴海外,林雨晴出乎意料地放弃了国外名校offer选择留在北京,而他自己则在众多offer中选择了星辉科技——不仅因为这是行业龙头,更因为苏沐那句"他们正在做真正改变世界的事"。

"欢迎加入星辉。"CEO张远是个五十出头的中年人,目光如炬,"苏沐说你是个天才,我倒要看看她有没有夸大其词。"

谨言不卑不亢:"我会用实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不。"

张远满意地点点头,亲自带谨言参观了研发中心。这里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技术人才,正在进行着从AI医疗到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

"你的第一项任务,"张远将谨言交给AI部门总监赵明诚,"参与'天眼'项目的算法优化。试用期三个月,不合格就走人。"

赵明诚西十多岁,是公司元老,对空降的谨言明显抱有敌意:"听说你是关系户?在这里,实力才是硬道理。"

谨言没有辩解,只是要求尽快了解项目细节。当天晚上,他通宵研读了所有技术文档,发现核心算法存在严重缺陷——天眼系统是为了监控城市交通而设计的,但误报率高得离谱。

第二天晨会上,谨言首接指出了问题:"现有的神经网络结构不适合处理时空序列数据,我建议改用Transformer架构。"

会议室一片哗然。这个方案意味着推翻团队半年来的工作成果。

"狂妄!"赵明诚拍案而起,"你一个新人懂什么?知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源吗?"

谨言调出自己连夜编写的代码:"我用简化数据集做了验证,误报率降低了63%。"

数据胜于雄辩。最终总监勉强同意让谨言尝试,但只给了他两周时间和一个小团队。

接下来的日子,谨言几乎住在了公司。他带领五名工程师昼夜不停地重构系统,连吃饭都是叫外卖解决。第十三天凌晨,新系统终于通过所有测试——误报率不仅降低了80%,处理速度还提高了40%!

"见鬼了..."测试工程师瞪着屏幕,"这怎么可能?"

消息很快传到张远耳中。第二天,CEO亲自来到实验室,观看了系统演示后,当场宣布:"诸葛谨言提前转正,晋升为算法组组长,首接向我汇报!"

赵明诚的脸色难看至极。从那天起,谨言在公司有了个绰号:"诸葛神算"。

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谨言在星辉附近租了间小公寓。某个周末,他意外接到了林雨晴的电话。

"猜猜我在哪?"电话那头,林雨晴的声音带着笑意。

谨言拉开窗帘,看到楼下停着那辆熟悉的红色保时捷。林雨晴靠在车边,朝他挥手。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谨言下楼问道。

"本小姐自有办法。"林雨晴得意地说,"听说你在星辉大放异彩?我特意来祝贺的。"

她不由分说地把谨言拉上车,带他去了一家高档餐厅。席间,林雨晴宣布自己加入了父亲的投资公司,专门负责科技板块。

"所以我们现在是同行了。"她眨眨眼,"说不定以后还能合作呢。"

谨言无奈地摇头。三年过去,这位大小姐的执着丝毫未减。但不可否认,如今的林雨晴多了几分成熟与干练,谈起行业趋势来头头是道。

"说真的,"林雨晴突然正色道,"星辉最近在谈一轮融资,我父亲很感兴趣。但听说公司内部有派系斗争,你小心点赵明诚,那人风评很差。"

谨言点点头。他早己察觉到赵明诚的敌意,但职场如战场,他早有准备。

回到公司后,谨言更加专注工作。他主导的新算法不仅应用于交通监控,还被拓展到安防、金融等领域,为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一年后的年度评优中,25岁的诸葛谨言破格晋升为项目经理,负责公司战略级项目"智慧城市"。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