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苏云礼快步迎上来,接过苏瑶手中的猎物,"您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山上多危险啊!"
苏瑶还没来得及回答,李氏就从厨房探出头来:"老三,你就别操心了。娘现在上山打猎比老猎户还厉害呢!"
苏云礼愣住了。他这才注意到,大哥大嫂看起来都年轻了许多,连二姐的气色也好了不少。更奇怪的是,全家人对娘亲晚归这件事,竟然都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
"云礼回来啦?"苏瑶拍拍小儿子的肩,"先去吃饭,吃完饭娘有重要的事跟你说。"
快洗手吃饭!"李氏赶忙迎上去,接过婆婆背上的竹篓。她利落地翻检着猎物,将两只昏厥的野兔放进笼子养着,其余的安排明日处理。
苏瑶洗净手,系上围裙,在灶台前大展身手。铁锅烧得通红,辣椒下锅时腾起的辛香让所有人都打了个喷嚏。她翻炒的动作行云流水,时不时从袖中摸出些众人不认识的香料加入,惹得烧火的苏云礼频频侧目。
夜幕低垂,堂屋里点着两盏油灯,将一桌丰盛的饭菜映照得格外。红烧兔肉泛着油亮的光泽,青红辣椒点缀其间,香气扑鼻;
旁边是一盆清炒时蔬,翠绿的菜叶上还挂着水珠;最中间摆着一大碗山药排骨汤,乳白的汤汁上飘着几点金黄的油星。
小树还捧着书本不肯放下,缠着苏云礼问个不停:"三叔,那'学而时习之'后面一句是什么?"
苏云礼惊讶地看着侄子流畅地指着书上的字句,温和地解释道:"是'不亦说乎'。不过小树,你才上学几天,怎么认得这么多字?"
"奶奶每晚都教我认字呢!"小树骄傲地挺起胸膛,"我现在能背《三字经》了!"
饭桌上,红烧兔肉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动。小花饿坏了,扒着饭含糊不清地说:"奶奶做的兔肉最好吃!比镇上的酒楼还香!"
苏云礼夹了块兔肉,麻辣鲜香在舌尖炸开,是他从未尝过的美味。他抬头看向母亲,发现她眉宇间多了几分说不出的神采,举手投足间竟有种行云流水般的韵律。
"老三,"苏瑶给儿子舀了碗山药汤,"先吃饱,有什么话饭后慢慢说。"
油灯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着饭。苏云礼望着眼前温馨的场景,忽然觉得那些疑问都不重要了。
他夹了块兔肉放到小树碗里,轻声道:"慢点吃,吃完三叔继续教你认字。"
晚饭后,待工匠们都散去,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她才缓缓开口:"云礼,这一个月家里发生了很多事..."
随着苏瑶的讲述,苏云礼的表情从震惊到茫然,最后定格在将信将疑上。首到苏瑶当着他的面,将一筐野菜凭空变没,又取出一瓶散发着清香的丹药,这位饱读诗书的秀才才终于相信,自己的娘亲真的得到了仙缘。
"这...这..."苏云礼捧着丹药的手微微发抖,"《庄子》中记载的'真人',难道真的存在?"
苏瑶笑着点头,将一颗洗髓丹放入他手中:"先服下这个,明日娘教你一套养生功法。虽不能修仙,但强身健体还是没问题的。"
苏云礼服下洗髓丹后,起初只觉一股暖流自丹田升起。不过片刻功夫,他白皙的面庞便泛起异样的潮红,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三弟,你..."苏云意话未说完,突然捂住鼻子后退两步,"这味道..."
只见苏云礼青衫上渐渐渗出黑色污渍,一股刺鼻的腥臭味在堂屋内弥漫开来。这位向来注重仪表的读书人顿时涨红了脸,手足无措地站在原地,连耳根都红得滴血。
"快去吧。"苏瑶忍着笑递过布巾,"你二哥备好热水了。"
苏云礼刚要迈步,李氏己抱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新衣走来:"这是用新扯的细棉布做的,老三试试合不合身。"
"多、多谢大嫂二姐..."苏云礼结结巴巴地道谢,接过衣物时指尖都在发颤。他逃也似地冲向浴棚,途中还被自己突然轻健的步伐绊了个趔趄。
简陋的浴棚里,苏云礼将整个人浸入热水。黑浊的污垢在水中晕开,他惊骇地发现连指甲缝里都渗出粘稠的杂质。搓洗时,原本因常年握笔留下的茧子竟层层剥落,露出婴儿般细嫩的肌肤。
换上洁净的中衣后,苏云礼怔怔地望着铜镜——镜中人眉目清朗,眼底常年积攒的疲惫一扫而空。最令他震惊的是,往日读书记不牢的篇章,此刻竟在脑海中纤毫毕现。
"《礼记·大学》篇..."他下意识喃喃背诵,往日需要反复诵读的艰涩章句,此刻如行云流水般脱口而出。微风拂过未干的长发,他竟能清晰分辨出风中夹杂的远山草木气息。
回到堂屋时,小树正摇头晃脑地背书,见他进来立刻喊道:"三叔!我现在能背《千字文》了!"
放在往日,苏云礼定要考校一番。可此刻他只是摸了摸侄子的脑袋,转向苏瑶深深一揖:"娘,这仙丹..."声音竟有些哽咽。
油灯下,苏瑶看着小儿子莹润如玉的面庞,忽然想起他幼时发高热,原生彻夜不眠守候的情景。
如今这孩子终于能摆脱文弱体质,她心中欢喜,却只淡淡道:"明日开始,随你大哥练五禽戏。"
油灯摇曳,将一家人的影子投在新砌的墙面上。苏瑶环顾围坐的儿孙们,缓缓开口:
"等新宅落成,我打算在镇上盘间铺子。"她指尖轻点桌面,"开个药膳铺子,卖些养生的汤饮小食。"
苏云意眼睛一亮:"娘是说...像城里'百味轩'那样的食肆?"
"不止。"苏瑶从袖中取出本手札,翻开泛黄的纸页,"这是改良过的药膳方子——茯苓糕健脾,西神汤安眠,还有专门给读书人准备的益智羹..."
灯光下,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让苏云礼看得入神。其中既有《本草纲目》的配伍理论,又夹杂着现代营养学的注解,有些药材搭配连他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