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虚空法界,细雨著 > 第19章 团结就是力量(第三部分)

第19章 团结就是力量(第三部分)

虚拟亚空间体系与多重角色

意识的跨平台沟通需要依赖意识网格的互联。意识网格连通每一个在意识流中的意识体,并把意识体当做信息交换的节点,把所有意识去中心化地彼此串联了起来。所有分散在各处的意识体们,只要自身意识成熟度达到最低的上网要求,就能通过意识网格与所有意识进行意识交流,通过这个意识网彼此互联沟通。

(注:上文中的“意识网络”和“意识网格”是不同的。“意识网络”用来指一种概念,“意识网格”用来指一种类实体。如同网络建设工程师和网线铺设工程师、软体与硬件的差别。)

这基于本源宏观意识构建出来的意识网格,为各种不同成熟度、不同意识面向、不同频率维度的意识体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彼此无障碍交流的虚拟平台。在这由意识形成的网络中,所有的意识体们共同地用集体意识营造出了一个在集体意识层面上被大家共识认可的“虚拟本源映射体系”,即“虚拟宏观本源”。

就好像我们开发出一套“虚拟太阳系”的游戏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建立一个基于自己形象与状态的对照角色,在虚拟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真切地展开生活。

一切都和真实的地球与太阳系并无二致,堪称一模一样,包括所有的生态系统、人物角色、社会关系、自然条件、物理法则、人文秩序。只不过这个模拟游戏中的时间要比现实地球上快上数倍,于是游戏里发生的虚拟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预告了现实中将会发生怎样的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又产生了怎样的后续影响。

如果这样的虚拟太阳系设立众多的不同服务器,那其间的历史进程、人物关系是会雷同还是有所差异呢?如果细微处有差异而大数据上雷同,是否表明在近似的意识进化阶段里,某些事件是必然的大概率事件呢?那最好的结果是怎样被导出的呢?

多开与加速的模拟生存类游戏,让历史在发生前被预知,让经验与智慧不必在现实里支付惨重的代价,让人们可以穷举到最优解。

次级虚拟亚空间体系

至此,依托于本源宏观意识网格而诞生的第一层意识虚拟亚空间体系,被意识群体们在集体意识层面上构建了出来。

这是一个与宏观本源一模一样的全息镜像虚拟本源,连承载本源的虚空都被模拟得惟妙惟肖。在集体意识的层面上,一切细节被完美地复刻映射到这个虚拟本源里,每一个成熟到有资格联网的意识体都自愿地参与到其中,并在其间扮演一个与自己当下认知、能量、境况、智慧对等的角色。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的意识体都不再记得这只是一个虚拟的亚空间体系,把那里经营得有声有色;并且照葫芦画瓢,依据建立第一层虚拟亚空间的方式,同理可证地依托虚拟本源内被还原出来的本源意识网格,又建立了更下一层的虚拟次级亚空间,并在次级亚空间中部分地虚拟出了虚拟本源体系内的一部分内容。

但创建二级虚拟亚空间的意识体们因为意识面向上的分歧,所创建的次级亚空间并非是一个整体,而是无数个各具特色的、拥有不同理念与法则的次级虚拟亚空间。

这些次级虚拟亚空间,有的因为理念近似彼此有所关联;有的因意识频率迥然不同,相互间老死不相往来;有些则是对所有面向都很友善的公共次级虚拟亚空间。当然,有公共的,就有很个人的——有些次级亚空间仅供自己旗下的灵体使用,对外是不开放的。

在次级亚空间中,相同理念的意识群体们秉持着共同的信念与理想,利用群体意识共识创建出大家都认可的“景象”来。这些景象的风格与背后蕴含的底层逻辑与法则,甚至时间的流速与流向,均依据空间的主创意识团队而订立。这导致不同虚拟亚空间中的时间流速与流向没有一个可以被统一的标准,差距甚至可以达到成百上千倍。

我们习惯地管负责管理与创建、调试与运营这一虚拟亚空间的灵体叫做创世主神。但是某一虚拟亚空间的创世主神,到了别的空间里就啥也不是了——如果你是个拥有众多粉丝的大人物,别人或许尊你一下,那些也就是相互给个面子的事。

在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看似志同道合的意识群体们,其实又细分再细分出不同的主张与派系,这导致产生了不同的诉求与向往。

于是每个意识社团又在自己归属的次级虚拟亚空间内,生成了子虚拟亚空间平行群落,并依此依次细分。到最后,几乎每一个灵体角色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虚拟空间,在那里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实相体验。

法身

宏观本源意识流内的意识体们,在虚拟亚空间体系内利用意识焦点营造出自我意识的“色”相,这一法身的形象被叫做“角色”或“人”格显化体。这是为了方便低阶意识体或其它意识体,在虚拟空间内相互辨识而行的方便法。

法身的形象是意识个体随自己认知意识的偏好所显化设立的,其可视形象的取材或来自自己的美术功底(对形象轮廓的把控认知),或来自某一段刻骨铭心的体验历程中自己使用过的角色形象。

法身形象并非是一个固定的logo,在不同的平台上,同一个意识体可以有多个不同的法身形象与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形象与名字都是真的,同时没有一个是真的。这些名字与法身形象其实每一个意识体都可以幻化出来,只是多数“正牌”的意识体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不过出于某些善意,在随缘点拨的过程中,冒用其它角色的法身形象或名号也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有些高维意识体懒得维持某一固化的形象与名称,因为所有这些名相其实都是一种自我的束缚。它们更习惯用高亮的雾化能量团来表现自己,表现出洒脱、豁达、不羁的意识状态。名字嘛,随你喜欢,都是一个代号而己。

这样的高维意识体,有的甚至会很反感自己的学生们(被引导的低维意识体们)固化自己的法相与法号,捏造自己的形象,并用物理材质去显化那些法相,搞偶像崇拜。因为一旦学生们执着于某一名相,就会出现认知意识分裂,固化自我觉知力,进入认知的歧途与死胡同。

失去认知的同时性和对多维可变量的多元认知,陷入坍缩的一源论里进行因果线性思维的意识体,是无法达成意识进化的。

多层次级虚拟亚空间与平行虚拟亚空间中同时存在的各种“道”。

意识体们通过意识显化,搞出了多层多维多次元的虚拟亚空间套叠矩阵体系,进而自身与自身的分身依次或同时地入住到这些下层次级亚空间中。

在入住的过程中,己经不是一对一线性递进关系了,而是数个或无数个次级亚空间对应一个更高界的虚拟亚空间。而每层与每个次级亚空间中都各自“自定义”其中的宇宙法则与区域法则。

每一个亚空间都有其自己的创世主神,它就是自己空间“道”的制定者,言出法随。没有道理可讲,因为它就是自己空间内的道理。所以去到别人的空间里,别用自己的道理和别人讲道理。

(就好像50层的高楼,每层20户人家,家家都有自己的规矩一般。当然各家的装修风格也都不一样。同城、不同城区、国内不同省市间的人文认知与民俗传统都不同。)

虚拟亚空间里、多维度中的时间

时间是一个推进故事线发展的后台参数,这个参数决定了每一个当下被替换的速率与方向。在不同的空间内,时间依据电磁场域的密度而各自有所不同,导致没有任何空间内的时间是流速一致的。而且很难有一个标准可以去统一它,因为流向也不一样。这还是均速的前提下。很多地区的时间本身就是乱流,快慢与方向性都是随机事件,毫无规律可言。

规矩

意识体们依据各自的喜好与探索的意向,各自根据自我的需要开创与设立新的时空体系。这些不断衍生出来的不同时空体系相互套叠,各自生灭,显示出了一个混沌又无常的多维多元时空矩阵。

矩阵中每一个单元内的时间与基础物理法则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道理可以成为贯穿全部虚拟空间的法则,或者没有法则成为了唯一的法则,就好像变化是唯一的不变一般。

这形成了多重套叠的立体时空矩阵,矩阵中存在着无数平行时空,每层时空都有着不同的时间和基础物理法则。而这样的时空可以随时被意识开设或关闭。

这些时空有的是封闭性的个人时空,有些是指定群体共同使用的时空,有些则针对类似的意识频率开放。

为了有效地规划与管理这些纷繁的多元多维时空体系,在虚拟时空的总框架下,设立了一些宏观原则性核心律法框架,比如平衡性法则、自由意识法则、吸引力法则。但这些宏观调控规则只针对公共平台有约束力,专属意识虚拟亚空间本身就属于自由意识的显化,内部怎么设定都不为过。

角色

在这些虚拟亚空间体系内,意识体把自身的意识焦点投射进去,创建与演绎各种故事。通过扮演故事内的角色,利用戏剧冲突让自己看清与理解自己当下真实的认知状态,达成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并通过参与虚拟亚空间内的公共平台,遭遇不同的意识形态,完成彼此的互动交流。通过体验与观察不同意识形态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路径,在互动中认知到本源意识里其它意识面向上的不同意识形态。

不管自己是否认可其它的意识形态,它们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不理解是因为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经历,不认同是因为匮乏了解。没有一种扭曲是没有道理的。理解其它的意识面向的基础本质,并理解其上发展出来的各种可能的扭曲,是让自我智慧无漏的必要途径。没有对错,只有理解。可以不认同,但不用去批判。每一个角色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苦难中挣扎着,挣扎的时候其姿态其实都很难看。

在这个复杂的多重虚拟空间体系内,第一层虚拟亚空间即虚拟本源中担当自我角色的是自身的本体意识。而从第二层开始,往后的各层树状次级与次次级虚拟亚空间内扮演“我”的意识投射角色则是自我意识的各阶分身,包括:本我、高我、小我。

每层次级虚拟亚空间中的虚拟角色管上一级角色叫“更大的自我”或“更大的角色我”。而上层看下层则觉知为自我意识的意识(光)束、意识焦点、意识片段体,或某人格面向、人格片段。

同一个次级意识单位可以同时扮演多个意识面向,形成同时存在的多个角色,犹如拧乱的魔方——六个面,每个面上又各自五颜六色。不同的组合方式看似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其实源于一体的诸多变化。

每一层虚拟亚空间中的自我角色都拥有着自我独立意识。它们本自一体,又各自为政。它们在每一层中都会依据自我的喜好,给自己挑选一个符合自我当下意识水平的角色形象与网络名称,这外型与名称可以依据自我的兴趣随时幻化更换。

不管是超我、本我、高我、小我的意识本体,它们是从来不会、也不能离开真实本源意识能量流的。但它们的意识投射法化身却都是在虚拟亚空间体系里参与轮转,法化身不可能进入到实体本源中。

就好像你无法一头扎到电脑屏幕里,虽然你可以通过VR技术仿佛亲身经历虚拟现实,并形成感同身受的类真实体验;而你虚拟现实中的那个角色不管你怎么认知它就是我,也无法跳出屏幕,从模拟系统里侵入到真实里来。

初心

通过平静的观察,进而察觉并知晓到其它本源意识碎片在不同面向上的不同表达方式;借由虚拟接触,安全地感知到不同意识体的意识内核;通过愉快或不愉快的彼此互动,相互深刻地认知到意识的多元性,了解并尝试认知与理解其它意识面向。

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不断参与交流与互动,通过经历来累积与汇总生命的经验,慢慢地寻觅与补足自我意识内尚且缺失的本源意识拼图,找到其它面向上的意识碎片。让自我意识内不同面向上相互对立的认知得以借此融会贯通,形成一体无缺的自性智慧,即所谓的意识完形。

在达成意识完形的过程中,借由一系列众多环节上的混沌,期待诱发某一非理性的突变,触发偶然中的必然,获取到逻辑之外的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

本源是本自具足的,是完美无缺的,但不可满,所以本源意识需要不断地形成破立的代谢,让自身始终富有活力,让自身的熵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的、可控的量度中。

本源意识需要自我拓展,但却无法靠己有的逻辑去找到有为的方向,所以它学会了利用无为的自然而然,让随机性的混沌与自由意识帮助自己找到没有方向的发展方向。完形并非完形,圆满绝非圆满,终点即起点。只有保持能量与意识的持续流转,才不会僵化甚至枯朽在固化的成见中,让自我认知给自己打造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这就是破立的无尽循环。

这就是经历生命、来做各种角色扮演的意义与目的。

很多人问的初心,就在这几行文字中。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