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四合院中,王盛天早早地就在院子中央摆放好了几张桌椅,旁边还竖起了一块小黑板。今天是新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的重要日子,他特意邀请了农业专家李教授前来授课。
李教授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穿着朴素的中山装,眼神中透着渊博与和蔼。他一走进院子,就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王盛天笑着迎上去:“李教授,您可算来了,大家都盼着您呢。”
李教授微笑着回应:“盛天啊,推广新种植技术是好事,我肯定得全力支持。”
院子里的人陆陆续续围坐过来,有好奇的孩子,也有满脸期待的大人。何雨柱坐在前排,嘴里还嘟囔着:“这新技术到底咋样,还得好好听听。”
刘光福则有些紧张地搓着手,对旁边的刘光天说:“哥,这专家讲的咱能听懂不?”
刘光天白了他一眼:“你就好好听着呗,有啥不懂的再问。”
李教授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课:“各位街坊邻居,今天我给大家讲讲这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这新技术啊,和咱们以前的传统方法有不少不同之处。比如说这土壤改良,以前大家可能就是简单地翻耕一下,现在可不行。”
说着,他拿起一块土样,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土壤里的营养成分是有比例的,我们要根据种植的农作物,精准地添加一些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让土壤更肥沃,更适合种子生长。”
这时,一位名叫赵大爷的老农民站起来问道:“教授,那这肥料咋个加法,加多少算合适嘞?”
李教授耐心地解释:“赵大爷,这得看您种啥。比如种小麦,前期氮磷钾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到了后期又要怎么调整,我这里都有详细的数据。”他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据和公式。
林晓在一旁认真地记录着,还不时地给周围不太明白的人解释几句。
接着,李教授又讲到了播种环节:“这播种啊,可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撒种。现在讲究的是均匀度和深度控制。就拿玉米来说,播种深度要保持在多少厘米,株距行距都得精确测量,这样才能保证每一株玉米都能充分吸收养分和阳光。”
有个年轻小伙儿叫小辉,好奇地问:“教授,那要是种得深了或者浅了会咋样?”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如果播种太深,种子发芽就会困难,出苗慢,还容易烂种;要是太浅呢,种子容易被风吹干或者被鸟儿啄食,而且扎根不牢,后期容易倒伏。”
讲完理论知识后,就到了实践操作环节。王盛天带着大家来到了试验田边。
李教授亲自示范:“来,大家看我怎么操作。先把这改良土壤的肥料按照比例混合好,然后均匀地撒在田地里。”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操作着工具。
何雨柱自告奋勇:“教授,我来试试。”他拿起肥料袋子,按照教授说的比例开始混合,嘴里还念叨着:“这可得弄准咯,不然庄稼长不好。”
刘光福在一旁帮忙递工具,虽然动作有点慢,但也很认真。
在播种的时候,李教授又强调:“大家注意看这播种机的调节,要根据种子的大小和我们之前讲的深度要求来设置。”
一位妇女张婶担心地说:“教授,这播种机咱以前没用过,会不会弄坏了呀?”
李教授笑着安慰:“张婶,别担心,这播种机很简单,我先教大家操作一遍,大家跟着做就行。”
在李教授的指导下,大家逐渐熟练起来。孩子们在田边跑来跑去,帮忙传递一些小工具,虽然调皮,但也给这紧张的培训增添了不少乐趣。
阎埠贵站在一旁看着,时不时地说:“这新技术是好,不过这投入的成本也不小啊,不知道最后收成咋样。”
王盛天听到后,回应道:“三大爷,这前期是要投入一些,但只要收成好了,以后的收益肯定更大。”
经过一上午的培训和实践,大家都对新种植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王盛天看着疲惫但又充满希望的大家,说道:“今天大家都辛苦了,不过这只是个开始。以后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找我或者李教授。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这新技术一定能让咱们院子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都上一个大台阶。”
陈大爷擦了擦汗,笑着说:“行嘞,盛天,就冲你这股子认真劲儿,咱也得把这新技术学好。”
何雨柱也笑着说:“没错,以后咱这院子里的粮食肯定吃不完,还能卖不少钱呢。”
众人纷纷点头,对未来的丰收充满了期待。
李教授最后说道:“大家放心,我会定期来看看大家的种植情况,有什么新的问题和经验,我们也可以及时交流。”
王盛天感激地说:“那就太感谢您了,李教授。有您的支持,我们更有信心了。”
大家围在一起,讨论着今天的收获,欢声笑语回荡在四合院中,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院子里硕果累累的景象。
王盛天看着大家,满怀憧憬地说:“等丰收的时候,咱们好好庆祝一番,让全院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众人齐声欢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