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小弃儿

刘嗨钟点头称是,“你这样一说还真没错,秦淮如和棒根家的日子过得不错,吃得也好,可言语表达不如沈抗美顺畅。

而且至今还未学步,听说还在学习爬行阶段;而沈抗美呢,早已扶着玩具车在胡同内走来走去,十分惹眼!”

但许富贵也提到:“唯一遗憾的是,沈家没有正式的工作岗位,加上刘惠真本事不大,性格柔弱,等到沈抗美长大后,怕是也只能找点零活做做或成为跑街叫卖的小贩。

比起咱们这些人家,实在差距不少。”

对此刘嗨钟也深感同情,“确实是这样的命运。

若非时代变迁,沈家父子本可以成为新中国的一员工人,但现在只剩下他们孤儿寡母,在西跨院的生活条件与我们家简直是云泥之别。”

前院的阎富贵家中此时却气氛热烈,阎富贵一边轻吟低唱一边说道:“今天真是好日子啊!沈抗美与刘惠真母子二人终于摆脱了压迫者的身份,使我们的地位得到了提高,真有种解放的感觉呢!”

然而阎解成却表达了不同的意见:“爸您看问题太肤浅了。

沈抗美今天获得了许多馈赠——奶制品、白面粉还有肉类食品等好东西,反观我们有什么收获?

您却还在这里庆祝!要知道沈抗美和刘惠真在院子里这般受人瞩目,将来想要对西跨院出手就不容易了。

这可是直接关系到我迎娶新娘的关键所在。”

阎富贵语重心长地解释道:“年轻气盛,容易轻率判断啊!沈抗美得到的利益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之前老奶奶是我们院子里受人尊敬的前辈,所有住户都会在重要的节日送上最好的食材表达尊敬之心。

而现在王主任已下令自今日起院子里的所有人都将平等相处。

也就是说是否向老太太尽孝心变成了一种选择而非强制要求,有能力的继续做,没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也不必过于担忧影响自已的生活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省下了每年用于进贡的老太太家的一部分费用。

你说这是不是也在无形中让我们占了些便宜呢?”

杨瑞华说:“这次我们算是沾了个大便宜,以往我们过年包十五个饺子,还得给老太太送三个,家里人就吃得少些。

但今年不同了,我们自已留着这三个饺子,自然就多了一份口福!”

听到这里,阎解放和阎解旷眼睛都亮了起来:“爹,这么说,今年我们过年就能多吃一个饺子了?”

阎富贵点了点头,接着说:“这仅仅是其中一方面,另一个关键点是,你说的那西厢院的情况其实并不像你说的那样难以对付,只是你不太清楚聋老太太和老大爷的脾气!这两位习惯了在院子里做主,他们肯定不愿意吃亏。

到时候,看他们如何找平衡吧。”

他又补充道:“再说,你没听说吗?秦淮如这些天都在扫盲班学习,等她在群众中也树立了威信,和刘惠真旗鼓相当时,你觉得刘惠真还能胜过秦淮如吗?接下来我们只需坐观其变,直到这个没什么心眼的刘惠真无力反击,房子到手便如探囊取物!”

阎解成听后赞叹道:“爸,这招真是厉害!”阎富贵听得得意洋洋。

转至贾家,棒梗依旧在歇斯底里的大哭,因为他念念不忘麦乳精的味道。

他的哭喊甚至让他连秦淮如给他准备的食物也拒绝吃下去。

秦淮如看着儿子如此哭闹,几乎喘不上气来,内心痛若刀割。

一边的贾张氏坐在炕上抱怨:“秦淮如,你是怎么搞的,让你去看看能否讨一些麦乳精回来,连这点小事你也办不好,要是一会把咱们的大孙子折腾坏了该怎么办?”

秦淮如委屈地说道:“能全怪我吗?先前刘惠真来找我要奶,你也不同意借。

现在别人有了好东西,又怎会轻易拿出来?”说到这里,她不禁泪如雨下,回忆起刚进贾家时的种种美好承诺:贾张氏曾许诺给她买一台缝纫机,并给予十万元作为聘礼;丈夫贾东旭是城市工人。

当时秦淮如以为自已通过这门婚姻,生活从此有了转机,再也不必回到农村的艰苦生活中去。

但实际情况却让她大跌眼镜,发现贾家的内部其实和外表截然不同,远不如表面看来那么风光体面。

在贾家的日子里,她不仅要做不完的活,还要忍受不断的指责。

与农村相比,这样的生活环境也只是勉强能够接受。

对于眼前的状况,秦淮如深感遗憾。

可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后悔又有何用呢?尤其是已经有了自已的孩子后。

对此,贾张氏依然不满:“哼!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能得那么多好东西,救济下我们也无可厚非。”

秦淮如又想起聋老太太,她过去经常凭借王主任的面子横行院子内。

但现在,随着她真实面目的一点点揭露,秦淮如对这位老邻居的轻蔑也越来越重。

秦淮如曾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以及情感照顾聋老太太,除为了那份补贴,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她的赏识和关照,因为聋老太太背后有着深厚的背景——她是这片四合院的长辈。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被看穿,未来的相处也不再需那么殷勤了。

从那天开始,秦淮如开始疏于对聋老太太的关心与照料。

每天给聋老太太的食物稀得可以映照出人的影子,连清洗衣服也只是一带而过,衣物根本不干净;最夸张的是老太太的痰盂一连数日都没有清洗,散发出的异味都影响到了周围的许富贵和刘嗨钟的家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聋老太太感到饥肠辘辘的同时更加思念以前孙秀菊对她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然,这些都是之后发生的事情。

当时,易钟嗨硬着头皮花了几万元,在百货大楼买了一身质量上乘的童装,然后大大方方地拎着这袋衣物穿行于胡同之中。

那时,关于四合院的事还鲜有人知,所以在胡同里,人们对易钟嗨和聋老太太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变化。

遇到易钟嗨的人依旧友好地与他寒暄。

“老易,你怎么又买了孩子的衣服?你们家里又没有小孩子啊,这是要干什么?”有人好奇地问道。

对此,易钟嗨笑答:“不就是最近院里收养了一个小弃儿嘛。

这孩子生来就没有父母,十分可怜。

我和聋老太太商量后决定,既然孩子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院子里,就应该将他当作自已的家人对待。

所以我特意为这孩子购置了一些衣服,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关心。”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