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你们是在说,我处理这事不公平,偏向了刘惠真吗?”
易钟嗨:“王主任,我们只是担心您每日工作繁忙,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或是误解。”
秦淮如接话道:“还有王主任,您可以亲自去问问我们班级的秦老师,我会证明自已确实非常努力学习过,现在已经能够识别出两千多个汉字了!”
闻言,王主任冷笑,“好吧,就依你。
我会让扫盲班来检验下,你与刘惠真的真实水平。
要知道,扫盲班的楷模必须掌握至少两千字,并能写作数百字的文章!”
不一会,扫盲班的秦教师匆匆而来,“王主任!”
“是这样,街道办公室刚刚树立了一个扫盲楷模。
现在秦淮如同学对这位人选提出了怀疑,请你即刻对她和刘惠真做一场公正的评估。”
秦老师的眉头紧锁——她清楚,虽然秦淮如是凭借她个人的关系拿到了扫盲班的结业证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至于刘惠真,因为后者并没有受她指导,故对其能力并不了解。
秦老师不想被卷入这场是非中,“好吧。
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请两位用树枝在地上写出扫盲活动的基本标语。”
所谓“标语”,对于秦淮如来说却是个难题,她从未背熟;而相反,刘惠真对此则滚瓜烂熟,甚至对新颁布的《婚姻法》也有深入的了解!
当看到刘惠真书写流畅无误时,不仅秦淮如的面色苍白如纸,周围的邻居们也同样惊讶不已。
“看来秦淮如这次要失去扫盲标兵的机会了!”秦教师在心中默叹,随即将难度提高:“下一步,请复述一下《农民简易识字课本》的第一章节内容吧。”
面对这道题目,秦淮如仅勉勉强强写下了寥寥数语;而相比之下,刘惠真则流利地背诵了全文。
此时此刻,原本认为刘惠真是个愚钝贫穷、无甚作为的人,纷纷被眼前这位昔日里被看低的妻子所展现出的学习成果而感到惊异。
易钟嗨的面容变得异常难看。
原以为秦淮如每天都在认真求学、进步迅速,如今却发现这只是她为他演的一出戏罢了。
而这场所谓的“进步”,在王主任面前无疑会成为一场失败的游戏,使得秦淮如在办事处内部的地位岌岌可危。
鲁迅曾经指出:“你只不过是表面显得很刻苦而已!”这句话现在正好用来形容秦淮如的情形!
秦老师:“最后一道测试,这是一份来自1953年4月的旧报纸,刘惠真,你先来念一遍吧!”
刘惠真接过那份泛黄的报纸,轻声朗读起来:“《关于选民证的解释》,记录表明当时的选民证设计有直版和横版两种样式,
一般的选举区或者选举单位会选择使用直版格式。
而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则可以选择与其民族的文字格式和书写习惯相匹配的一种,比如将选民证的名字及各个字段翻译成本民族文字,置于汉字上面…”
接下来轮到秦淮如:“《关于选民证的解释》,记载...记载…”才刚开口,秦淮如就卡住了,再也读不下去。
情况已经很明了,无需多言!
王主任:“现在轮到你们自已选出,本次扫盲班中的佼佼者是谁了。”秦淮如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反观刘惠真依旧一副木讷的模样,傻傻地站着不动。
沈抗美心中疑惑,他的这位“软妈”莫不是暗地里默默做出了什么大成绩?不经意间就成了班里的优秀代表?
早些时候他还担忧,如果秦淮如成为班上模范,针对刘惠真使坏,那他一个小孩子该怎么办。
然而还没有等到他为此太过烦恼。
刘惠真竟意外地被大家选为模范代表?甚至是以秦淮如为衬托才获得这一称号?
刘惠真递给了自已一个扫盲班模范的结业证书和奖状,“惠真,祝贺你!成为这次扫盲班上的先进成员!”
易钟嗨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对于那个时代的扫盲班模范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荣誉,在1953年尤其珍贵。
持有该证书的人,在工作申请方面拥有了更大的优势;扫盲班的模范在整个北京城中也不过数人。
前几任模范都被分配到令人向往的工作岗位,比如仓储管理和供销合作社。
刘惠真如今居然赢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不妥,绝不可以放任不管。
易钟嗨决定迅速行动,给刘惠真安排新任务——照顾聋哑老太太。
两人一时间目光相交,仿佛默契十足,都清楚彼此的意图。
王主任:“不认得字确实麻烦,不会写也不会算术。
家中的亲人从远方写来书信,读起来却不知何意。
若识得了字就便利多了,不仅能看懂书刊报纸,了解国家大事,还能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至于你们95号院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整个街道里最不尽职,几乎将我这里的进度全部拖慢!如果没有刘惠真帮忙争取到这模范名分,恐怕今年连文明院子都没法参与评审。
易钟嗨,就针对刘惠真和秦淮如二人的表现,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
易钟嗨回应:“王主任,我觉得应当严肃批评秦淮如在扫盲班学习时敷衍了事的态度,让她写份检讨书并在院内表扬刘惠真的成绩;
同时也会加强推广院落扫盲班的活动力度。
另外,我个人愿意出资五万元,奖励给刘惠真以激励她的积极表现;
未来任何一个人若能达到她的水平,也将获得相同的嘉奖!”
刘嗨钟不甘落后的回应道:“我作为院子里的二爷爷,也要给刘惠真同志五万元奖励!”
阎富贵听到后脸色一沉,显得很是为难,但他马上灵机一动:“家里穷,没有什么奖金能给出,但我有一些笔记本和铅笔,为了表彰刘惠真的积极性,我决定把这些东西奖励给她!”
实际上,那些笔记本和铅笔都是阎富贵从学校节省下来的,不用他自已出钱,也能派上孩子们的用场。
可如今拿出来奖励给刘惠真,日后就得自已花钱给孩子买这些文具,这让阎富贵觉得十分心疼。
自打沈抗美住进四合院,阎家老三占便宜的机会越来越少,反而时常需要花钱!这对阎富贵来说无疑是一件累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