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的主导地位,这一议题长久以来在星际间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猜测。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似乎能够引领他们走向这一目标:一条是依靠长期经济收益带来的自然演变,另一条则是通过更为直接但充满痛苦的武装冲突。在过去的两百年里,第一种策略似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火星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在经济上超越了地球,成为了舞台上的新星。然而,这种看似平和的渐进式进程,最终还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以最不愿见到的方式——即武装冲突,画上了句号。
火星的文化自殖民地建立之初,就深深地烙印着对地球的反叛精神。在火星人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歌曲、电影还是日常出版物,都不乏对地球老旧、僵化形象的描绘,以及火星作为未来希望、创新源泉的颂扬。这种意识形态的灌输,逐渐在火星民众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为一种近乎偏执的革命性信念。火星人坚信,唯有摆脱地球的影响,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念逐渐转化为行动。大约一千年后,火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严格限制与地球之间的非必要旅行和贸易。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地球经济的沉重打击,因为火星不仅提供了地球所需的关键资源,还是其重要的工业合作伙伴。失去了火星的支持,地球的鼎盛时期迅速褪色,经济陷入困境,尽管必需品贸易得以维持,但地球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四分之三,昔日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往云烟。
面对如此困境,地球政府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不惜诉诸武力捍卫自已的利益。在几个世纪的政治联合与军事准备后,地球终于向火星宣战。然而,这场战争并非如科幻小说中描绘的那样,充满了辉煌的宇宙飞船和英勇的个人英雄主义。相反,它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充满了复杂的战略博弈和自主作战机器的冷酷对决。
战争双方很少直接交战,更多时候,战场上的主角是那些骇人机器,它们在没有人类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执行着摧毁对方的任务,它们被编程为对对方造成最大伤害的同时尽可能保存自身的杀戮机器。其伤害甚至让火星卫星之一的火卫一在这场战争中不幸被摧毁,其碎片如同雨点般砸向火星表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地球则遭受了一次极地撞击,导致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这场灾难性事件成为了地球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痕。
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牺牲后,人类终于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意义。最后,人类勉强逃过了灭绝,地球和火星在废墟之上握手言和,实现了和平并重建了一个团结统一的太阳系。为此他们付出了 80 亿条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