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到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的农奴生活之后,朱厚照脑海中第一时间便涌现出了王守仁的名字。
王守仁的能力够强,道德标准也够高。
他是绝对容不下那些奴隶主的。
解决那些奴隶主,给高原上的农奴们带去光明,那么中华民族的概念在高原上将不再有任何困难,民族统一也会前进一大步。
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农奴们,便会成为大明最忠实的拥护者,高原对蜀地,对关中等地的威胁将不再拥有。
“老王,朕知道你很愤怒,朕同样很愤怒。”
朱厚照离开龙椅,来到王守仁面前,拍着对方的肩膀,缓缓道。
“所以朕回京后第一时间便是下旨召你回京。”
“这件事,其他人朕都信不过,唯有你,朕相信你能办成!”
朱厚照语气认真。
“臣必不负陛下!”
王守仁起身行礼,认真道。
“好,你先休息几日,准备准备!”
朱厚照道。
“陛下,臣还是想尽早出发,一想到那些奴隶主还活在世上,臣就忍不住!”王守仁道。
“不急,此非一朝一夕之功。”
“高原那里环境恶劣,我们的人上去后水土不服。”
“这一次肯定是要动兵的,你过去之后,要先练兵,习惯那里的环境,淘汰适应了不了高原环境的士兵。”
“朕会调给你五百杆正德式,二十门正德火炮。”
“还会给你王命旗牌就近调兵。”
“你先回府休息,朕稍后便让人将搜集到的情报给你送过去。”
“趁着这段时间,你先好好想想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的事情要如何解决!”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嘛!”
朱厚照缓缓道,向王守仁表现出足够的信任和器重。
“是。”
“嗯。”
…
送走王守仁后,朱厚照便召见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等大臣,商议教化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之事。
此次免不了要动兵,朱厚照需要一个合理的出兵理由。
朱厚照将高原的黑暗和几人说了之后,李东阳等人也是义愤填膺,痛骂不己。
几人都是正统文人出身,虽然各有各的小心思,但不失大义,对于高原上的黑暗也是极为不喜的。
既然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都是大明的,那么大明内部是不允许存在这么黑暗的存在的。
这有违圣人的教化之道。
李东阳等人一商议,很快就从史书和先贤的典籍之中寻找到了法理依据。
毕竟从秦汉之时,便开始废除了奴隶,迄今律法之中早就废除了奴隶,就连大明的佃户也是受律法保护的(虽然落实的不太好就是了),高原竟然还施行奴隶制,使用活人祭祀,实在是骇人听闻。
第二天的朝会上,李东阳等人便上奏了此事,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百官大为震惊。
随后不知是谁想起了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上供了阿姐鼓什么的,说了出来。
朱厚照当即表示应该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将她们火化安葬,并找一些道士和尚做法诵经超度。
以告慰亡灵!
此乃人道!
对此,朝中百官没有反对的,毕竟这么黑暗的事情本就有违圣人之道,反对的话,名声就彻底臭了。
就连一些贪官污吏都觉得高原上的奴隶主畜生不如,和他们比起来,自己起码是个人。
数日之后,王守仁便带着朱厚照给他的王命旗牌和火器兵出发了。
经此一事,朱厚照在朝会上感慨,教化之道,任重而道远啊!
随后下旨,尤其是针对一些思想落后愚昧的少数民族,进行教化,多多设立官学,像是活剥人皮,用活人祭祀这种事情决不能再发生了。
太残忍了,有违人道!
短时间内,朱厚照是不可能再离开京师了,百官都盯着呢,朱厚照只能老老实实处理政务。
这天,朱厚照收到了杨轩的来信,信上说了海外的一些风土人情,以及海外的变化。
并建议可以放一些宗室出去在外面开拓,好处不能都让士绅地主,勋贵都得去啊!
“这老杨在外面真是潇洒至极,而朕只能困在这皇城之内。”朱厚照很羡慕杨轩。
杨轩在印/度半岛待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了解到不少情况。
正如杨轩在南诏国的时候了解到的,印/度半岛由于通过陆地就能到达,一些士绅地主,勋贵通过陆路派遣族人,或是子侄经略开拓,在印/度半岛占了不少地盘,开设种植园。
在东南半岛就藩的藩王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祖制,藩王不能离开封地,所以对外开拓经略没他们的事,搞也只能偷偷摸摸的搞,不敢大张旗鼓,万一被举报到朝廷,就完蛋了。
杨轩这封信,就是想给宗室们一条路。
百多年下来,很多宗室己经成为了平民,虽然可以参加科举,但这么多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步入朝堂。
当个知府己经是顶天了。
皇帝想要利用宗室制衡文官也只能想想了。
科举是被文官集团所把控的,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打压宗室,不希望宗室出身的读书人进入朝堂。
虽然现在的宗室比不了洪武时期的宗室,但同样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若是步入朝堂,足以给文官集团带来不小的麻烦。
所以宗室的上升之路被堵得死死的。
有的宗室为了参加科举甚至改了名字,就是避免被针对打压,可若是想要进入京师做官,当高官,是会调查背景的。
难得哦!
宗室的人口越来越多,与其闲着,不如前往海外拼上一把。
这不失为宗室的一个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