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青返城的手续陆续办理完成,何雨柱深知,他们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就业和住房问题,像两座大山,横在这些知青面前,而他决心要帮他们搬开这两座大山。
在街道办的会议室里,何雨柱正和同事们商讨知青安置的具体方案。同事小王是个热心肠的年轻人,他皱着眉头说:“何哥,这次返城的知青数量不少,就业问题可不好解决啊。”
“是啊,我也在发愁呢。不过咱们得先了解一下知青们各自的情况和想法,再针对性地找办法。”何雨柱回答道。
他们首先对知青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和面谈。在面谈中,何雨柱遇到了一位叫陈峰的知青。陈峰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他有些担忧地对何雨柱说:“何大哥,我在乡下虽然也干了不少农活,但我一直都喜欢读书,回城后真不知道能做什么工作。”
“你别担心,小陈。你喜欢读书是好事,咱们街道正在联系一些和文化相关的单位,也许有适合你的岗位呢。”何雨柱安慰道。
还有一位性格直爽的女知青李梅,她拍着胸脯说:“何大哥,我啥苦都能吃,只要有工作,我就一定能干好。”
“哈哈,小梅,有你这股子劲头儿就好。我们会根据大家的特长和能力来安排的。”何雨柱笑着说。
为了给知青们寻找工作机会,何雨柱开始一家一家地拜访街道内的企业和单位。他来到一家印刷厂,找到了厂长赵刚。赵刚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看着何雨柱带来的知青资料,问道:“这些知青能行吗?我们这工作可需要细心和耐心。”
“赵厂长,这些知青在乡下锻炼了这么多年,都很能吃苦,而且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比如这个叫陈峰的,特别爱读书,做事肯定很细心。”何雨柱赶忙介绍道。
“那好吧,我们可以先试用几个,看看他们的表现。”赵厂长说道。
何雨柱又去了一家服装厂,厂长是个女的,叫孙兰。孙兰有些犹豫地说:“我们厂倒是缺人,可这些知青没经验啊。”
“孙厂长,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嘛。这些知青年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强,而且他们都迫切需要工作,肯定会认真学的。”何雨柱耐心地解释。
“那行,先招几个年轻女知青试试,让她们从简单的工序做起。”孙厂长点头同意。
在住房方面,何雨柱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街道的住房资源紧张,要安置这么多知青并不容易。他四处打听空闲的房屋,还去和一些有闲置房的居民协商。
有一位刘大爷,有一套小院子空着。何雨柱找到他,诚恳地说:“刘大爷,您看您这院子空着也是空着,能不能先借给返城知青们住一段时间啊?他们刚回来,没地方落脚呢。”
刘大爷有些为难地说:“小何啊,这院子我本来是想留给儿子结婚用的,这……”
“刘大爷,我知道您的顾虑。咱们就先让知青们过渡一下,等有了新的住房安排,他们就搬走。而且这些知青都很懂事,肯定会把院子收拾得好好的。”何雨柱继续劝说。
刘大爷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可不能太久啊。”
“太感谢您了,刘大爷,您真是帮了大忙了。”何雨柱感激地说。
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后,何雨柱开始组织知青交流活动。在第一次交流活动上,知青们聚在一起,感慨万千。
一位知青感慨地说:“真没想到我们还能回到城里,这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是啊,但是现在又面临这么多问题,心里还是有点慌。”另一位知青附和道。
何雨柱站出来说:“大家别慌,我们已经在努力解决就业和住房问题了。今天咱们聚在一起,也互相聊聊在乡下的经历,互相鼓鼓劲儿。”
陈峰第一个发言:“在乡下的日子虽然苦,但也让我学会了坚强。我们一起种地、修水利,那些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李梅也说道:“没错,咱们在乡下都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回城了,也没什么好怕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自已的经历,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在交流中,知青们互相鼓励,也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在知青们开始工作后,何雨柱也没有闲着。他经常去知青们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在印刷厂,他找到陈峰,问道:“小陈,工作还适应吗?有没有什么困难?”
陈峰笑着说:“何大哥,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不过同事们都很热心,教了我很多。我现在已经能熟练操作一些简单的印刷流程了。”
“那就好,有什么问题随时和我说。”何雨柱欣慰地说。
在服装厂,李梅兴奋地对何雨柱说:“何大哥,我今天学会了缝衣服的新针法,师傅还夸我学得快呢。”
“小梅,你真棒!继续努力,以后肯定能成为厂里的骨干。”何雨柱鼓励道。
对于住房问题,何雨柱也在持续协调。他发现知青们在刘大爷的院子里住得有些拥挤,又去和其他有闲置房的居民沟通。有一位张婶,家里有间空房,但是她对知青不太了解,有些担心。
“小何啊,这些知青都是些什么人啊?会不会把我房子弄乱啊?”张婶问道。
“张婶,您放心。这些知青都是有素质的孩子,他们在乡下养成了勤劳善良的品质,肯定会爱护房子的。”何雨柱耐心地解释。
“那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先让他们住着吧。”张婶终于同意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些知青在工作中受到了一些老员工的排挤。
在印刷厂,陈峰有些委屈地对何雨柱说:“何大哥,有几个老员工总是说我们知青抢了他们的工作,对我们态度不太好。”
何雨柱皱了皱眉头,说:“小陈,你别往心里去。你们是通过正规途径来工作的,而且你们有你们的优势。我会去和厂里沟通,解决这个问题。”
何雨柱找到赵厂长,把情况说了一下。赵厂长严肃地说:“这怎么行,大家都是同事,应该互相帮助。我会在厂里强调这个问题,不能让这种风气存在。”
在服装厂,李梅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何雨柱同样去和孙厂长沟通,孙厂长表示会处理好。
在知青们的生活方面,何雨柱也关心他们的日常需求。他联系了一些商家,为知青们争取一些生活物资的优惠。他对知青们说:“大家刚回城,生活都不容易,这些优惠能帮你们减轻点负担。”
同时,何雨柱还组织了一些技能培训活动,帮助知青们提升工作能力。他邀请了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来给知青们上课,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变化。
在一次培训课上,专家讲完课后,一位知青问道:“老师,我们怎么才能在工作中更快地进步呢?”
专家笑着说:“你们要多学习、多实践,还要和同事们多交流。你们有在乡下的经历,这是你们的宝贵财富,要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在工作中。”
何雨柱在一旁听着,也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些知青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城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他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浇水施肥,让他们茁壮成长,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