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具体是几点钟起床我己经记不太清楚,因为现在己经是晚上,早上的事情几乎忘得差不多了。
不仅如此,起床后干了什么我也有点想不起来。
好像是看了课?
又或者是看小说?
只有这两种可能,其它的不太可能。
对,还有一个,可能刷视频。
毕竟,有时候拿起手机,总是会忍不住耍一会。
我今天看了看车票,发现己经一抢而光。
只有寥寥无几的站票还在那里摆着。
我很不解,也有点不爽。
这怎么总是没有票。
你说,没到十五之前,车票紧张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大多数人要回去工作,或者是出去打工。
可现在己经是几号了!
竟然还是没有票,真的是岂有此理!
算了,不说这个了,候补一张票,看看结果怎么样吧。
码字码字。
码字的时候,我抽离于这个世界,凌驾于自我之上,能忘却很多的烦恼。
只有剧情的苦恼能伴随着我。
今天大概是看了两节课,课上的内容没有前几天看的有意思,可也是超越了很多老师。
毕竟,枯燥的理论课想要讲出趣味性来,那是相当不易的。
我懂得这个道理。
我在看课的时候,是不喜欢发弹幕的。
或者说,不仅是看课的时候,我在看电视剧、动漫、电影等。
但凡是能发弹幕的视频,我都很少发。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这个课程看弹幕也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是不断有人发花痴,说老师好帅,说要嫁给老师的。
还有就是老师说什么,偏要反驳几句的‘清醒者’。
当然,还有真真正正的本专业的,或者相邻专业的学生来学习的。
可我觉得,最多的还是那些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我就是这么觉得。
用老师讲课的内容来说,因为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所以我对于非本专业这个集体身份会有一定的认同感。
于是,在很多时候,我是站在这个立场上去思考的。
说到这里,我想到老师讲的一句话。
“凡是信息的传递,一定会有媒介的介入,而媒介的介入,又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失真。”
我当时觉得有点道理,后来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故事的传递在古代只有两种途径。
一是听别人口述;
二是从书上看到。
而这两种途径,都有媒介的介入。
第一个是“第三者”的介入,当然也可能是当事人。
第二个是有书本的介入,这还是明面上的。
而素材的手机,又不知道会经过几人之手,实时性和真实性也是要小于上面的。
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势必会掺杂着讲述人的意识形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
邻居、好恶......
都是让人保持不同立场的原因。
于是,我对于那句“三人成虎”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写这篇日记的时候,我又想开新书了。
可是这么时间,大概几个月,我想好的新书还没有开出来,实在是有点责怪自己。
我不知道这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有错就是有错。
自己总是要鼓励自己。
或许这两者也是不冲突的。
写到这几句的时候,我又想到上课的一点内容。
老师说:文学性的语言对比日常性的语言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