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60年代:从山林出来的养殖大亨 > # 第 69 章:人才培养

# 第 69 章:人才培养

随着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日益繁杂,李阳深刻意识到,仅靠自已和现有的员工已难以满足养殖场长远发展的需求。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养殖行业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培养一批专业的养殖技术人才迫在眉睫。

李阳首先想到了村里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对养殖行业感兴趣的年轻人。他决定在村里张贴招聘启事,广纳贤才。招聘启事一经贴出,便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其中,有一个叫刘勇的年轻人,他刚从农业职业学校毕业,一心想在养殖领域大展拳脚。刘勇来到养殖场找到李阳,眼中满是期待:“李老板,我在学校学的就是养殖专业,看到您的招聘启事,我特别希望能加入您的养殖场,跟着您学习更多实践经验。”

李阳看着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微笑着问道:“小刘啊,你在学校都学了哪些关于养殖的知识呢?”

刘勇兴奋地回答:“我学了畜禽养殖的基础知识,包括饲料配方、疾病防治、养殖环境控制等方面。我还参加过一些实践课程,对养殖的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我相信我能很快适应养殖场的工作,并且为养殖场贡献自已的力量。”

李阳点点头:“不错,有理论基础是好事。不过,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可能比学校里复杂得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要有心理准备。”

刘勇坚定地说:“李老板,我不怕吃苦,我就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我知道您在养殖行业很有经验,能跟着您学习是我的荣幸。”

除了像刘勇这样的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有过养殖经验的村民也前来应聘。其中一位叫陈大海的中年男子,他曾经自已养过鸡,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规模一直不大。

陈大海有些憨厚地对李阳说:“李老板,我虽然没您那么厉害,但我养了这么多年鸡,也有一些自已的心得。我想跟着您干,学习您的先进技术,把养殖事业做大。”

李阳笑着说:“老陈啊,你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咱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人员招聘到位后,李阳开始着手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他将培训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在理论学习方面,李阳邀请了农业大学的教授定期来养殖场授课。教授第一次来授课时,年轻人们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一位名叫林悦的女员工好奇地问教授:“老师,您说这养殖过程中,怎么才能精准地控制饲料的营养成分呢?我们有时候把握不好,不是营养过剩就是不足。”

教授耐心地解答:“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来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比如,幼年期的动物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促进生长,而成年期则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力。同时,还要考虑饲料的消化率和成本等因素。”

刘勇也提出了自已的疑问:“教授,在疾病防治方面,除了常规的疫苗接种,还有哪些预防措施呢?”

教授推了推眼镜,说道:“除了疫苗,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至关重要。要保持养殖场地的清洁、通风良好,定期对养殖设备进行消毒。另外,观察动物的日常行为和状态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隔离并进行诊断治疗。”

在实践操作环节,李阳亲自带领新员工们深入养殖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进行日常的饲养管理、如何识别动物的健康状况、如何操作养殖设备等。

有一次,李阳带着刘勇和陈大海在黑羽乌鸡养殖区巡视。李阳拿起一只乌鸡,对他们说:“你们看这只鸡的羽毛,光泽度好,说明它的健康状况不错。如果羽毛蓬松、无光泽,可能就是生病了或者营养不良。再看它的粪便,正常的粪便应该是成型的,颜色和质地有一定的标准,如果出现稀便或者颜色异常,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刘勇认真地观察着,不时记录着要点:“李老板,原来从这些细节就能判断鸡的健康状况啊,以前我在学校只是学了一些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陈大海也深有感触地说:“是啊,跟着您学,我才发现自已以前的养殖方法太粗放了。”

为了提高员工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李阳还设立了考核机制。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就会进行一次理论和实践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包括奖金、晋升机会等。

在一次考核结束后,李阳宣布考核结果:“这次考核,刘勇表现非常出色,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名列前茅。我决定奖励他一笔奖金,并且提升他为养殖小组组长,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

刘勇激动地走上前:“李老板,谢谢您的信任。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其他员工也纷纷表示要加油学习,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随着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养殖场的员工们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有一天,一位外地的养殖户听闻李阳养殖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成功,特意前来参观学习。这位养殖户名叫王强,他的养殖场规模较小,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和技术落后的问题。

王强参观完后,敬佩地对李阳说:“李老板,您这养殖场真是管理有方啊!您培养人才的方法太值得我学习了。我那养殖场,员工们都是凭经验干活,缺乏系统的培训,遇到问题常常手忙脚乱。”

李阳谦虚地说:“王老板,每个养殖场都有自已的特点,你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关键是要重视人才,给他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王强无奈地摇摇头:“我也知道人才重要,可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您能不能给我一些具体的建议呢?”

李阳思考了片刻,说道:“你可以先从员工的基础培训做起,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授课或者安排内部培训。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学习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王强感激地说:“李老板,太感谢您了。您的这些建议对我来说太宝贵了。我回去就着手实施。”

晚上,李阳和林晓坐在院子里聊天。

林晓欣慰地说:“阳,你培养人才的计划真的很成功。现在养殖场的员工们都很能干,养殖场的发展也越来越好。”

李阳看着林晓,笑着说:“晓,这只是养殖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优秀的人才,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把养殖场做大做强。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努力,未来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我们。”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