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数情况下可获得2或3单位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原始铁块与煤炭不同,它直接关系到了后期精炼制作过程中的铁材料需求。
煤炭可以在工作台上直接合成为煤炭块,几乎是个瞬间的过程。
因此,即便是这里的煤炭量巨大,云易也毫不担忧。
只需片刻时间,所有煤炭都能变成煤炭块。
不过,粗铁块的情况有所不同,它们必须先通过熔炉熔炼后才能变为铁锭。
尽管熔炼的速度不慢,每十分钟就能完成一次,但是由于粗铁块的数量高达十余万个,逐个熔炼耗时颇多,大概需要四五天才能全部处理完。
这对于时间并不充裕的云易来说太长了。
于是,云易决定采用更为高效的方法,即大量合成熔炉以实现流水线作业的熔炼方式。
在这个地下洞穴里,圆石的存量非常充足。
早些时候挖掘时,他收集到了上万个圆石。
如今,他只需随意巡视一圈,便能轻松填满自已的背包。
接下来,放置好工作台,开始用圆石合成熔炉。
一台接着一台,最终合成出了三百个熔炉,密布于地面上。
即使还有余力,再多造也不难,但这已经足够了。
三百个熔炉一起运作,其工作效率令人咋舌。
之后,云易收集了所有的煤炭,并合成为煤炭块,再将这些煤炭块分别置入每个熔炉中。
紧接着,他急忙奔走将散落各地的粗铁块一一搜集起来,投入这些熔炉内。
随着煤炭块点燃,熔炉中的火焰逐渐升腾。
三百多个熔炉同时燃烧所产生的光芒几乎照亮了整个地下矿区,但由于熔炉的特性,它们虽发光却不产热,这才避免了这个区域因过度的热量成为另一个巨型熔炉的可能。
在等待熔炼的过程中,云易唤来了宠物狗,并从中取出一些箱子及绳索。
他将几个大箱子牢固地固定在了狗狗的背上。
经过大约十分钟的熔炼,所有的粗铁块都被转化为了铁锭。
此时,云易还额外为他的狗朋友绑上了二十个黄皮大箱子,虽然这头犬的体格并不特别大,但背的尺寸足以容纳下一个箱子。
这一方面也得益于箱子体积相对较小的事实;如果是木质桶的话,则不太可能做到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世界》(Minecraft) 中,木质桶也是一种有效的储物手段。
相较于制作箱子所需的八块木板而言,制作木质桶只需七件基础物品(包括两个木质台阶和六根木棍)。
每个木质桶仅需四块木板便可制成,相当于一颗完整的原木,相比制作箱子节省了大约一半的材料。
不过,木质桶与箱子在存储能力上是等效的,两者都是27格的空间。
然而,木质桶有两大显著不足之处:一是体积较大,二是较为笨重。
单个木桶的实际大小与箱子不同,长宽高均达到了一米,而木箱的这三个维度则是七十点五厘米。
此外,一个木箱重约二十五公斤。
现实中中大型犬的承载量大约为一百公斤左右。
但这群由狼进化来的MC犬呢?
它们的负载能力远远超过了两百公斤。
因此,对它们来说,背负五十公斤重的箱子简直是小事一桩。
不过,对于木桶来说就不一样了,一只木桶差不多有两百公斤重。
别说是普通的狗了,即便是MC犬也会感到吃力。
所以,
如果仅仅作为存储工具使用,木桶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要考虑搬动和运输的话,显然还是要选择箱子。
云易从熔炉里取出了新提炼出来的铁锭,接着放到工作台上进行合成。
制成铁块之后再放入绑在狗背上的箱子中。
接着他把剩余不多的铁矿石也扔进熔炉中加热熔炼,完成后再次进行了相同的操作:
全部铁矿石都转化为了铁块,并存放进狗背上的箱子里。
最后,云易用这些铁块足足装满了十五个黄色的箱型背包。
总共含有超过两万六千片标准规格的铁块。
考虑到铁的比重为每立方米7.9吨,
这一次的冶炼成果大约相当于二十万吨钢铁。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即便是在工业 ** 前夕的年份里,年度钢产量也不过20万吨左右。
这意味,通过多年来的洋务运动推动工业化生产,
** 时期的年均钢铁产量仍不及云易个人短时间内冶炼出来的数量之多,这让他不禁啧啧称奇。
一旦《我的世界》(Minecraft)中的物资与能力能够进入现实,那简直就是开挂的存在!
幸好这份力量掌握在自已这个文明人的手中。
收起铁块之后,剩下的五个黄色背包则被用于装满煤砖。
总量并不多,大概八千六百四十块左右。
现在的云易似乎已经开始对这样的数量产生了麻木感——
几千块煤炭砖都感觉不出多大了。
这些煤砖倘若全部制成能量火把,则能制作出超过三十万个这样的设备,
足以将整片大地都照亮。
箱子装满之后,云易给身边的所有狗发布了指令,命令它们紧随其返回基地。
至于那三百台熔炉,就留给它们静静地留在原地吧。
等到铁资源再度告罄之时,
或许还会有机会回这里继续挖掘和熔炼铁矿石。
离开地下矿区,
云易仔细填补了先前挖开的通道入口,并拿出了地图确认方向,
沿着来路带了二十只驮载货物的犬只迅速行进。
仅仅半个多小时,
云易就回到了关云长所在的营地。
此时,关羽正手持一根以竹片制成的古老卷轴,在专心致志地阅读。
尽管蔡伦早在汉朝和帝刘熙时期(公元98年)便改进了造纸方法,制造出了更加坚厚耐用的蔡侯纸,
且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
纸张在东汉晚期已广泛普及并应用,
然而,直到汉代终结之际,竹筒书以及木简依然占有一定的使用比重。
一是由于古代交通和信息交换不如现代社会便捷;
二则是一些地方仍未掌握制纸技术,依旧倾向于使用竹简或木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