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三国:开局成了方块人 > 第135章 “孤木不成林,众手才能绘长卷。”

第135章 “孤木不成林,众手才能绘长卷。”

关羽和赵风顿时像被启发了一样。

没错,为什么石子会落在地上?

从前,他们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毕竟,当人们放开手,石子掉在地上似乎是最基本的常识之一。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

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仙师,为什么呢?" 二人带着疑问询问。

云易缓缓说道:

"因为这大地上蕴藏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

" "它作用于所有物体,迫使它们落地。

" "我称之为‘万有引力’。

"

关羽和赵风眉头紧蹙,对于"万有引力"这个词,他们都感到非常陌生。

为何仙师要如此命名?关羽摸着脑袋思索。

真是让人觉得脑袋又多了一些知识!实际上,关羽一点也不愚蠢。

他在军事和兵法上的天赋无人能及。

而在自然科学方面,则略显不足。

此时,赵风那一直紧闭的眉头突然舒展:

"仙师的意思是,所有的物质之间都存在着所谓的‘万有引力’吗?" 云易点头肯定,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

"正是如此,万有引力的确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

" 赵风若有所思地摸着头,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

"如果所有物质间都存在万有引力,为什么手中的石头会落至地面,而人间彼此却不会因此相互吸引?"

很好的问题!正是这种探究的精神推动着科学的进步。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既有真理进行怀疑的过程。

在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在宏观宇宙中的确无处不通,但在研究微粒子的行为时,该定律便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于是,在深入探究并怀疑现有规则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云易随即回答了赵风的问题:

"虽然每种事物之间都存有万有引力,但这种力量的强度各有差异。

" "决定万有引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是物体的质量。

"

"物体的质量?" 赵风满脸困惑地追问。

云易耐心地点点头:

“你可以认为,物品越重,它携带的引力就越强大。”

这句话让赵风顿悟。

想到地球那么广阔,其重量无疑极为惊人,引力自然也是巨大的。

因此,能轻松地把石头拉向地面。

相比之下,人类的重量则微乎其微,彼此间的引力虽存在,但微弱到几乎可忽略,不会导致人互相吸引在一起。

这一瞬,赵风的灵感如同被闪电击中:

“神仙,难道我们能够站在这地面上,正是由于大地的引力?”

看到云易微微点头,赵风更加兴奋,继续推理:“如果我们能找到方法消除这引力的影响,是不是就能实现飞翔?”

听到这话,云易愣住了片刻。

不错,按照理论,只要能消除引力,飞翔的确是可能的。

但现实要复杂得多,毕竟反引力技术远非易事。

穿越之前,任何国家或组织都未能成功 ** 这一难题。

“理论上,你的推测正确。”

云易回答,“掌握自然规律与物理法则的益处便在于此。

只要深刻理解了宇宙万物运行的原理,即使如飞翔、移山填海这样的奇迹,也未尝不能达成。”

赵风听完感觉内心充满了力量,真恨不得立刻着手实验反重力技术。

不过,这时云易却适时泼了盆冷水:“然而,探究自然界规律并非易事。

我建议你应该从基础学起,逐渐积累知识。”

“当对基本规则有了充分的理解,再考虑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又强调道:“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总结和提炼规律。”

“所有的自然现象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需要通过不断总结和分析。”

凭借自已穿越后的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云易对于曾经学生时代学到的所有知识依然历历在目。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还能够有效地教导赵风基础知识。

当然,至于更高级的内容——

这并不是因为不愿意教,而是实际上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毕竟,作为一名天文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掌握了相当扎实的科学基础,但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这些知识顶多能在占星术或巫术上有应用的机会。

而在未来世界,这门学科往往被视为毕业即失业的存在。

明白了这一点,赵风恭敬地行礼问道:

“请神仙指引,应当从何处着手学习?”

云易拍拍他的肩,“这个问题三两句解释不明白。

不过,这样安排——

近期你会随我学习一些时间。

期间,我会尽可能分享我知道的一切。

直到你对自然界的基础规律有了足够的理解,

那时你的未来旅程便可以 ** 开展。

同时,我也希望你将来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传播开来。”

“宇宙真理对所有人开放,并不因个人习得而减少。

事实上,在探索无限深奥的自然真理时,单打独斗总是有极限的。”

“因此,若想彻底揭开世界的面纱,最佳途径莫过于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之中。”

“孤木不成林,众手才能绘长卷。”

赵风赞同地点了点头。

“仙人阁下,我原本就有一心想挑选一些人教导墨家技能的想法。”

云易点头回应:“很好,要有远见。

只是,这个计划暂且搁一搁,待你完成在我这里的学习后再着手实施。”

赵风立刻点头答道:“明白了,仙人阁下,那我应从何开始学习呢?”

云易沉思片刻,接着说道:“不用急于一时。

我的初步想法是先统一度量衡标准。”

“不然的话,在探求各种学问时,不同度量衡之间的差异会导致许多误差。”

就像古代的长度单位——丈、尺、寸。

这些单位的具体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例如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一尺约为23.1厘米;而到了隋唐,这一数值变为30.7厘米。

到了新中国时代,一尺则扩大至33.3厘米。

若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仅按照现今的度量衡来理解和衡量古时的数值,往往会出现很多滑稽的误解。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