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中的设定不同,那里的大部分方块不受重力影响,只要初始放置时有支撑,即使支撑移除也会稳稳浮悬空中。
但在现在的场景下,顶上的土壤依旧遵循现实的规则。
因此,在云易挖掘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地下空间后,头部周围开始出现松动。
意识到这一危险后,他立刻变得警觉起来。
毕竟这不是游戏,现实中的生命可没有第二次机会。
一旦被落土掩埋,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伤亡,甚至死亡。
而且不同于游戏中可以轻易捡回丢失的物品,现实中被困后几乎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直接进入GAME OVER模式。
意识到这一点后,云易采取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他从背包空间中掏出几把铁铲,并快速整理好散落在地面的泥土方块。
随后,他利用意念,迅速构建出一排由泥土方块构成的柱子,这根柱子一端抵住地面,另一端撑起了即将坠落的天花板,稳定住了即将坍塌的部分。
当然,考虑到需要挖建更大的空间,单凭一根柱子显然不够。
于是,以此泥土支柱为中心,云易开始使用泥土方块沿着天花板铺设了一层层加固结构。
得益于类似游戏规则的影响,顶部土壤的稳定性显著增强,危险声消失无踪。
反常的是,那些泥块竟像是违逆了物理规律般紧密堆砌着,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081胡萝卜自然成熟,地下空间发掘任务已完成 11/11
43.2%
%
11:11
082在地底开辟田地,还遇到了鞍?是不是要驯猪了!
之后,云易越挖越得心应手,每铲起一锹泥土都会迅速地将其粘附在顶棚上。
经过半个时辰的努力,
他对眼前这由自已一手挖掘出的地下空间感到格外满意:它的占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高度则维持在2米左右。
为了日后便于管理,他在整体设计中留有足够的闲置面积以供开挖引水的河道和作为田间小路。
这样的设定,在作为作物种植基地方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的;毕竟多数农作物并不需过高的空间,
除非是要种植像甘蔗或竹类这般特殊植物。
然而,现阶段他并不打算栽种竹类,而是更加重视解决基本温饱的问题,
因为在乱世如东汉末年的今天,吃饱饭总是最重要的。
只有当基础的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
人们才会去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其他方面的改善。
尽管游戏中设定的甘蔗能够长至高达三米,但这一点对于云易而言并不是障碍,
因为在之前的一次甘蔗采集中,他发现了利用游戏系统缺陷进行高效割伐的方法——每次只收获高于一米的部分,并留下一部分保持生长。
根据游戏中设定的再生机制,只要留下的部分超过了某个长度标准,就会自动恢复成长。
通过这一方法,
云易可以轻松实现甘蔗的持续供应,并且这项任务完全可以分配给普通的农民去执行,从而大大减轻了自已的工作负担。
无论是甘蔗、小麦或者胡萝卜,在种植初期均需充足的水分支持。
尤其是甘蔗,它对水的需求几乎是硬性条件;缺少水源的话,甘蔗甚至会立即死亡。
相反,虽然小麦与胡萝卜对于水资源的需求略为宽松,
但如果完全断水,则其成熟的速度将会大打折扣——原本只需数天,现在可能需要十倍的时间。
因此,为了保证这些作物的快速生长,
云易特意使用铲子在土地中挖凿出多个连通的水渠。
每个分区内都能获得相应的灌溉。
做完这一切之后,他快速通过水梯回到地表,取出多个装满水的铁桶重新回到了他的新农地。
接着,他沿预定路径小心翼翼地放置了能够无限供应水源的特殊土块,尤其是在关键交叉口处确保每处至少含有两个相连节点。
这些节点一旦启动供水,水便会沿特定路径缓缓流动,直到填满全部的沟渠。
考虑到水体在自然条件下传播的最大距离为7格,
他在设计时巧妙避免了这一限制——让各个供水节点之间的最大间隔保持在7格之内,
以便各个部分可以相互连通,保证了水源能够覆盖到每一处。
当最后一段水道得到充足灌溉后,云易又一次借助水梯来到了地面,
先将用空了的铁桶归还至仓库,随后取来了一些必要的生产资料,
包括用于制作耕具所需的铁条和木棒,利用工作台制成了十份铁制耕地工具,
并将这些装备以及未来需要种植的作物种子——胡萝卜、小麦以及甘蔗,
外加准备用于加固结构的花岗岩方块及切割机器一一收纳好。
尽管工作台能够把岩石方块转化成岩石楼梯,不过需要六个岩石方块才能转化出四个楼梯。
相比之下,切石机只需单个岩石方块就能完成切割任务,平均制造相同数量的楼梯,可以节省出两个岩石方块。
不过,岩块对云易而言不算稀有之物,他的储存中仍积压着上万块,不知何处安放。
然而,节俭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秉持这种精神,云易携带上这些材料,再次乘坐水电梯回到地下区域。
此时,地下空间的天花板已经点缀了众多的核能火把,明亮的光线将这地下世界装扮得分外耀眼。
手握双铁锹,云易灵活挥动,左一下右一下,所到之处,土地皆变为富饶的农田。
不多时,他就完成了一千二百平方米的胡萝卜田与同样大小的小麦田的开垦。
至于甘蔗,它无需特别翻地,只要靠近水边,无论是土壤还是沙子上均可生长。
因此甘蔗区域就没有开垦的需求。
接下来,云易从背囊中取出各类种子,依次种植下去。
种植小麦简单至极,行一步,撒一把即可。
小麦种子一经接触田土,瞬间扎进土壤,稍作等候,青翠的嫩芽即探头而出,标志着成功的种植。
相对地,胡萝卜的种植则需要更加细致,必须将其根植于土中,随后同样快速沉入地面,几秒时间后, ** 的土地便会绽放出一簇簇翠绿的生命。
最为繁复的是甘蔗的栽种,需将较长一段插入泥土。
值得注意的是,仅需首回种植,之后每次收成保留一小部分于地,便可实现连续生长,如同一台永不疲倦的永动机。
待所有三千平米的种植区域均覆盖完毕,云易感到颇为欣慰。
按每平方米土地每三天产出八公斤的胡萝卜速度计算,这整整一千二百平方米的胡萝卜种植区域三天之内能产出九千六百公斤。
相比之下,小麦的单位生产效率较低,但是仍然可以在四天内从一平方米的土地产出四公斤。
因此,同尺寸的小麦种植区,在四天的周期里能够产出四千八百公斤小麦。
假设一人日需粮食为两公斤,这个微型地下农场足以养活两万人。
与现代高度改良、精心培育的小麦相比,东汉末期的小麦单亩产量远不如后者,现代的小麦亩产常超过千公斤,而彼时期最佳的耕田也只能达到每亩几百公斤,而次级耕地的产量更是降至每亩一百余公斤。
正因如此,一个普通农户需要五亩土地才能保证基本生存,而种植十几至数十亩的土地才可能实现较为富裕的生活。
比如赵家所在的村落虽然坐拥数千亩地,但按照东汉末年的标准,这充其量只算作比较富裕的家庭,并不足以跻身地方豪强之列,原因在于扣除了各种苛捐杂税,赵家在正常年景下才能有些许盈余,若遇到自然灾害,则全家又要回归紧衣缩食的生活方式。
至于真正的贵族世家长家,则当属传承数代且三代为相或大官的人家,诸如“四世三公”
的袁家即是这一类显赫家族的最佳代表。
汝南郡中的光家族坐拥数十万亩肥沃的土地,而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耕田更是超过了百万亩,足以让人称富甲一方,甚至对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雄厚的财富,正是袁家后来能以一已之力几乎掌控半个汉朝的力量之源。
遗憾的是,袁家内部纷争不断,否则凭借其巨大的财富与广布天下的名望——连续四代担任朝廷要职——也许真有可能结束汉朝,另立新朝。
感慨了一番后,云易拿出了他的铲子。
为了解决人们如何更容易地进入地下室的问题,他还得挖一个楼梯。
紧接着,云易手持铲子,沿着地下室边缘按45度角斜向上挖掘,由于整个地下室仅有十米深,因此没几分钟他就打通了到地面的道路。
当然,这个新造的楼梯虽可行人,使用起来却颇为不便,每步梯之间的高度相当于Minecraft里的方块大小,足有一米高,未来进入地窖的人肯定不想像攀岩一样爬梯。
鉴于此,
他当场放下了一个石头切割机,并用它将原本完整的花岗岩块切削成为更适合行走的阶梯。
即便这样制作出的花岗岩梯仍然有较大的高低差,因为一米的高度只包含了两节,比之原先的一米落差,现为0.5米,已算是改进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