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子曰:孔子说。
不仁者:没有仁德的人。
久处约:长期处于贫困或困境中。
约:穷困、困窘。
长处乐:长期处于富足安乐中。
乐:富贵安乐。
仁者:有仁德的人。
安仁:以仁德为安(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安心践行仁道)。
知者:聪明的人。
利仁:利用仁德(知道仁德的好处并践行)。
【大意】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以仁为本而心安,聪明的人知道仁德的好处并践行它。”如果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处于贫穷中,那么贫穷会让他们失去原则,做出不义之事;如果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处于安乐中,那么安乐会让他们骄奢放纵。真正的仁者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坚守本心;智慧之人虽未必天生仁德,但会主动选择仁道。仁德乃是立身之本。
【故事】
在古老的青岩镇,有两颗截然不同的星辰闪耀着。一颗是明仁,他宛如一颗温暖的太阳,自小受父亲的悉心教导,心怀仁爱之光,总是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人;另一颗则是欲成,他恰似一弯贪婪的残月,一心追求财富与享乐,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不择手段,如同黑夜中的饿狼。
某年,青岩镇遭遇罕见大旱,庄稼尽数枯败,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如坠无底深渊。明仁见状,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所剩无几的粮食,宛如一位慷慨的施主,将其分发给那些更为艰难的孤寡老人和孩子。而他自己,却每日以野菜果腹,身体日渐消瘦,仿若风中残烛,然而,他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平静的笑容,宛如春日暖阳。在他眼中,能够帮助他人度过难关,内心的满足感恰似那汹涌澎湃的大海,远远胜过对食物的渴望。他安然于这样的生活,只因这正契合他心中那至高无上的“仁”。
而欲成,为了自己能够苟延残喘,先是花言巧语地欺骗邻居,用一些一文不值的小物件骗走了他们的口粮。后来,他竟然丧心病狂地将镇上用于修建水利设施、准备抗旱的银子盗窃一空,带着这些来路不正的钱财,如丧家之犬般逃离了青岩镇,朝着繁华的都城落荒而去。
到了都城,欲成犹如一只贪婪的硕鼠,凭借着偷来的钱财,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整日沉醉于美酒佳肴的温柔乡,沉迷于奢靡享乐的梦幻泡影之中。然而,好景不长,他偷窃的事情犹如被戳破的气球一般,迅速败露。官府如饿虎扑食般派人将他抓捕入狱,曾经的财富和享乐如过眼云烟般瞬间消散,他如坠无底深渊,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数年之后,旱灾消散,青岩镇如凤凰涅槃般,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重获生机。明仁昔日的善举,犹如春风化雨,润泽了全镇人的心田,赢得了他们由衷的敬重与爱戴。一位云游西方的富商,在听闻明仁的事迹后,仿若被磁石吸引,被他的高尚品德深深打动,主动向明仁抛出橄榄枝,提出合作经商。明仁凭借着如金般的信誉和真诚待人的态度,生意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宛如一棵苍松,深深扎根于大地,依然时常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身处困境、有需要的人。他深知,“仁”不仅是他在艰难险阻中屹立不倒的灯塔,更是他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这个故事生动展现了《论语》中“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道理。不仁之人在困苦时无法坚守正道,在享乐时又容易迷失自我,最终自食恶果;而心怀仁德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安于仁道,甚至能从践行仁德中获得长远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