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品将军陈天佑 > 第9章 研读经典 汲取智慧

第9章 研读经典 汲取智慧

在启蒙学堂的时光里,陈天佑对经典书籍的研读,犹如在知识的肥沃土壤中深深扎根,不断汲取着古人的智慧,让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在经典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那是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炽热的阳光透过学堂窗棂,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陈天佑第三次翻开《论语》,书页间夹着的枫叶书签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秋日的故事。前日同窗李书墨在争辩 “学而不思则罔” 时,突然反问他:“若读书己觉疲惫,还要强逼自己思考吗?” 这个问题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得他连平日熟稔的字句都变得晦涩难懂。

陈天佑的目光在书页上游移,却怎么也无法集中精神。他的思绪飘回了昨日的市集,那个卖糖画的老翁。老翁坐在街边,面前的小锅里糖浆翻滚,散发出的甜香。只见他手腕轻轻翻转,勺子里的糖浆如金色的溪流,在冰凉的石板上勾勒出活灵活现的凤凰。那凤凰的羽翼仿佛随时都会扇动,带着甜蜜的梦飞向远方。

“天佑,来与为师辩上一辩。” 夫子突然的召唤惊得他手一抖,书 “啪” 的一声掉在地上。夫子将《论语》往案几上一搁,苍老的手指重重叩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字句上,目光如炬地问道:“前与书墨争论,可曾想过,若遇愚钝之人,又如何为师?” 陈天佑望着夫子鬓角的白发,喉咙发紧,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他紧张地绞着衣角,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市集上的场景。突然,他眼睛一亮,鼓起勇气说道:“夫子,就像市井匠人,虽不通文墨,却有独门技艺。那卖糖画的老翁,仅凭一勺糖浆,就能创作出精美的图案。若我们放下成见,以谦逊之心去观察,便会发现处处皆有可学之处。” 夫子听后,抚须大笑,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也让陈天佑心头的阴霾一扫而空。

随着研读深入,陈天佑对《论语》的理解愈发深刻。学堂组织的辩论会上,气氛紧张而热烈。同窗们围绕着治学方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陈天佑静静地听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当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他站起身来,声音沉稳而有力:“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虽治学方法不同,但目的皆是追求知识。何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浇灭了大家心中的怒火,巧妙地化解了这场争论。

在生活中,陈天佑也时刻践行着《论语》中的道理。一天,弟弟蹦蹦跳跳地跑进他的房间,不小心打翻了他珍爱的砚台。墨汁如黑色的洪水,瞬间溅满了刚写好的课业。陈天佑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拳头紧握,眼看着就要发火。但就在这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闪过。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怒火,然后蹲下身,耐心地教导弟弟收拾残局。弟弟愧疚地看着他,眼中满是感激。

对《诗经》的探索同样充满惊喜。某个月圆之夜,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藏书阁的窗台上。陈天佑在阁中翻找书籍时,偶然发现一本破旧的《诗经注疏》。泛黄的书页间满是前人批注,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捧着书,借着月光逐字研读。

当读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时,他仿佛置身于一片朦胧的秋水之畔。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曳,洁白的霜花在月光下闪烁。对岸的身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他的心随着诗句跳动,灵感如泉涌般袭来。他立刻找来纸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理解为诗句作画。

他笔下的芦苇随风摇曳,细长的茎秆在风中弯曲,叶片沙沙作响。水波荡漾,月光洒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那个神秘的 “伊人” 却始终只留一抹剪影,给人无尽的遐想。他的画作被同窗看到后,引发了一场关于《诗经》意境的激烈讨论。

有人坚定地认为 “伊人” 就是指恋人,那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有人觉得 “伊人”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是人们心中遥不可及却又无比渴望的目标。陈天佑认真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思考良久后说道:“或许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伊人’,它可以是恋人,是理想,也可以是任何美好的事物。它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这番见解得到了夫子的赞赏,还被写进了学堂的墙报。

在研读《史记》时,陈天佑更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他常常在课余时间,带着书本来到学堂后的竹林。竹林里静谧清幽,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席地而坐,翻开《史记》,随着文字走进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读到荆轲刺秦王那一段,他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易水河畔。萧瑟的秋风呼啸而过,吹起他的衣角。高渐离击筑的悲壮曲调在耳边回荡,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决绝誓言震撼着他的心灵。他为荆轲的勇气所震撼,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真正的勇气,究竟是无畏的牺牲,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

带着这个疑问,他向夫子请教。夫子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让他去观察学堂外那棵被雷劈断却依然顽强生长的老树。陈天佑守在树旁整日,从清晨到黄昏。他看着枯枝上冒出的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晃。阳光洒在新芽上,仿佛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终于,他明白了:勇气不仅是面对危险时的果敢,更是在困境中坚守希望、不断成长的力量。

为了更深入了解《史记》中的人物,陈天佑还开始走访村里的老者。一位曾做过私塾先生的老人,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摇着蒲扇,给他讲述了许多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又有所不同。老人的讲述生动形象,仿佛将那段历史重新展现在陈天佑眼前。

他开始尝试撰写人物评论,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在撰写过程中,他反复查阅资料,仔细斟酌每一个字。他的文字逐渐变得成熟稳重,对人物的分析也更加深刻透彻。

随着阅读的经典越来越多,陈天佑发现不同经典之间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的积极入世与道家的超然物外,看似矛盾,却能在某些情境下相互补充。他兴奋地将这些感悟与同窗分享,大家听后都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一起成立了 “经典研读社”。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他们便会在露水中诵读《诗经》,感受诗歌的优美韵律;黄昏时分,暮色笼罩大地,他们在夕阳下探讨《史记》,品味历史的沧桑变迁;夜晚,漫天星斗闪烁,他们在星空下辩论诸子百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这个过程中,陈天佑也遭遇过挫折。一次,他在研读《孟子》时,对 “性善论” 产生了困惑。他认为人性复杂,不应简单归结为善。当他在研读社提出这个观点时,遭到了部分同窗的反对。有人指责他质疑先贤,是不敬之举。

陈天佑陷入了迷茫,心中充满了委屈和困惑。他开始怀疑自己研读经典的意义,甚至想要放弃。那段时间,他整日闷闷不乐,对读书也失去了兴趣。但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不要放弃,要坚持自己的思考。

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他再次翻阅更多典籍,查找资料,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答案。他还多次与夫子长谈,在夫子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经过漫长的思考和探索,他终于明白:研读经典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在传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他再次站到研读社的讲台上,从容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用详实的论据和深刻的见解,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想法。他的发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同窗们心服口服,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经典书籍的研读,不仅丰富了陈天佑的知识储备,更塑造了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逐渐形成了积极向上、仁爱善良、谦逊有礼的性格品质;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他学会了顺应自然、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历史故事的启迪下,他懂得了要以史为鉴,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这些经典书籍,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陪伴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成长 。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