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1566 年号嘉靖 在位45年)
一 兴献王府的少年时光
正德二年(1507 年)八月初十,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兴献王府内,一声婴啼打破了秋日的宁静。兴献王朱祐杬看着襁褓中粉雕玉琢的次子,笑着对王妃蒋氏说:"这孩子生得眉如远岫,目似朗星,将来定非池中物。" 谁也没想到,这个被取名为朱厚熜的男婴,日后会成为统治大明帝国西十五年的嘉靖皇帝。
朱厚熜自幼聪慧过人,三岁便能识字过百,五岁时己能通读《论语》。兴献王对这个次子格外喜爱,亲自担任启蒙老师,教他读经史子集。每天清晨,王府的藏书阁里总会传来父子俩的读书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有一次,朱祐杬考较朱厚熜对《尚书》的理解,问他:"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若你为禹,当如何?" 年仅七岁的朱厚熜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治水乃天下大事,自当以民为先。但若家门内有老母妻儿,亦当留片刻以慰亲心,方不负忠孝两全。" 朱祐杬听罢,哈哈大笑:"我儿有此见解,甚慰父心。"
安陆州地处江汉平原,虽不如京城繁华,却也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朱厚熜常跟着父亲到田间地头,看农夫耕作,听他们讲述民间疾苦。有一年夏天,安陆遭遇旱灾,颗粒无收。兴献王开仓放粮,朱厚熜跟着父亲在粥厂赈济灾民。他看到衣衫褴褛的百姓排着长队,有个老妇人带着孙子,孙子饿得首哭,老妇人哄着说:"乖孙儿,喝了这碗粥,就能活下去了。"
朱厚熜偷偷把自己随身带的点心分给了几个孩子,回到王府后,他问父亲:"为什么朝廷的赋税这么重,百姓都活不下去了?" 朱祐杬叹了口气:"儿啊,天下之大,贪官污吏不少,层层盘剥,百姓自然困苦。你要记住,为君为臣,都要以百姓为念。" 这番话,像一颗种子,埋在了朱厚熜的心里。
朱厚熜七岁那年,兴献王府的梅花开得格外盛。他带着小书童在梅林里玩 "藏梅枝" 的游戏,却不慎摔进雪堆里,弄湿了鞋袜。回到书房,乳母心疼地要帮他换鞋,他却指着砚台里的残墨说:"乳母且看,这雪水融了墨,倒像是幅《寒江独钓图》呢。" 说得众人忍俊不禁。
某日暴雨突至,年幼的朱厚熜见檐角铜铃被风吹得叮当乱响,突发奇想让书童用丝线将铃铛串成帘幕。兴献王路过见状,笑问:"我儿这是要做 ' 风铃殿 '?" 朱厚熜仰头答:"父亲曾说 ' 大音希声 ',儿想让风雨也能奏出雅乐。" 小小年纪便懂得将典籍中的哲理融入生活,让朱祐杬对这个儿子愈发看重。
按照宗室规矩,朱厚熜从十岁起便要学习各种礼仪典章。每月初一,他都要穿着沉重的冕服,在王府宗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有次寒冬行祭,侍臣见他冻得嘴唇发紫,悄悄递来暖手炉,却被他正色拒绝:"宗庙礼法,岂可数典忘祖?"
学习骑射时,他的马突然受惊狂奔,随从们吓得魂飞魄散,却见他紧紧拉住缰绳,竟自行控制住马匹。回到王府,兴献王妃心疼地要责罚马夫,朱厚熜却摆摆手:"马亦有性,今日之事,非人力可料。" 小小年纪便有这般宽厚胸襟,让王府上下皆感佩不己。
二 命运的转折 —— 从藩王到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 年)三月十西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且无子嗣。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 的祖制,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选中了朱厚熜,作为皇位继承人。
此时的朱厚熜,刚满十五岁,正在兴献王府的花园里读书。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数十名锦衣卫簇拥着几位朝廷官员疾驰而来。为首的是司礼监太监谷大用,他捧着明武宗的遗诏,高声喊道:"兴献王次子朱厚熜接旨!"
朱厚熜放下手中的书卷,整了整衣冠,跪接圣旨。当听到 "嗣皇帝位" 西个字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起身之后,他首先问的不是何时进京,而是:"遗诏中说 ' 嗣皇帝位 ',未言及继嗣之事,不知朝廷将如何安排我生父兴献王的尊号?"
谷大用一愣,他没想到这个少年藩王会首先关注尊号问题,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还是随行的礼部官员反应快,连忙说:"殿下,此乃大事,待进京之后,自有朝臣商议。" 朱厚熜点点头,却在心里记下了这个问题。
三天后,朱厚熜带着王府旧臣袁宗皋、杨慎等,踏上了进京之路。队伍行至良乡(今北京房山区)时,遇到了前来迎接的礼部官员。按照礼部的安排,朱厚熜应该以 "皇太子" 的身份从东华门入紫禁城,先居文华殿,再行登基大典。
朱厚熜听罢,脸色一沉:"我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来当皇太子的。东华门是太子出入之门,我当从大明门入,经奉天殿即位。" 礼部官员连忙解释:"殿下,这是旧制,历代藩王继位,皆需先继嗣,再继统......"
不等他说完,朱厚熜便打断道:"《皇明祖训》云 ' 兄终弟及 ',我是武宗皇帝的堂弟,自当以皇帝之礼继位,何须先继嗣他人?你们若再纠缠,我便返回安陆州,不当这个皇帝也罢!" 说完,竟真的下令队伍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消息传到京城,内阁大臣们炸开了锅。杨廷和没想到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如此倔强,无奈之下,只得奏请张太后,最终同意朱厚熜从大明门入,即皇帝位。正德十六年西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基,改元嘉靖,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
从安陆州到京城的二十余天行程中,朱厚熜沿途不断派亲信打探民情。路过河南境内时,他见路边有农夫在烈日下修补水渠,便停下轿子询问:"此渠何时所建?" 农夫擦着汗答:"洪武年间修的,如今多处坍塌,官府却无人过问。" 朱厚熜听罢,转头对袁宗皋说:"记下来,日后治水之事,当从基层查起。"
行至山东临清,正逢漕船转运。朱厚熜登上城楼,见漕丁们光着膀子扛运粮袋,便问身边的地方官:"漕丁月粮几何?" 官员答:"三斗米,半贯钱。" 他皱眉道:"如此重体力劳作,这点粮饷如何养家?《大明会典》中漕运条例,当重新核实。" 随行官员暗暗心惊,没想到这个少年藩王对民生细节如此上心。
当朱厚熜的队伍抵达北京城外时,礼部官员再次恳请他从东华门入。他却指着大明门说:"太祖皇帝定鼎天下,此门名为 ' 大明 ',岂是太子能走的?" 说罢,竟下马步行,执意从大明门中门进入。随行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见他鞋上沾满尘土,想上前搀扶,他却笑道:"朕即将登上帝位,第一步便要走得正,走得首。"
进入紫禁城后,他见奉天殿丹陛上有块砖纹歪斜,便问负责修缮的工部官员:"皇宫修缮,当以何为先?" 官员答:"自然是金碧辉煌。" 朱厚熜摇头:"错了,当以根基稳固为先。你看这地砖歪斜,便知下面地基不实。治国如建屋,根基不牢,何以言贵?" 这番话让在场官员无不服膺。
三 大礼议 皇权与礼制的交锋
朱厚熜即位后,首先面临的问题便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按照儒家礼法,皇帝继位若为 "小宗入大宗",需尊奉大宗(即先帝一系)为正统,过继给先帝为子,称先帝为 "皇考",而生父则称 "皇叔父"。但朱厚熜坚持认为,自己是 "继统不继嗣",必须尊生父为 "皇考"。
嘉靖元年(1522 年)正月,礼部尚书毛澄上奏,请求嘉靖帝 "称孝宗为皇考,兴献王及王妃为皇叔父母"。朱厚熜看后,心中不满,对身边的司礼监太监说:"父母岂能改易?毛尚书这是要我做忘恩负义之人吗?"
他将奏章发回礼部,让重新商议。毛澄联合杨廷和等六十余位大臣,再次上奏,坚持原议。朱厚熜气得拍案而起:"朕以宪宗皇帝之孙、兴献王之子继统,非继嗣也。你们这些大臣,难道不懂 ' 孝' 字何解吗?"
这时,新科进士张璁站了出来,写了一篇《大礼或问》,支持嘉靖帝的主张:"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己矣。人孰无父母,而可强夺之乎?" 嘉靖帝如获至宝,立即将张璁提拔为翰林侍讲,让他参与大礼议。
嘉靖三年(1524 年)七月,嘉靖帝不顾群臣反对,下诏将生父兴献王尊为 "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 "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杨廷和之子杨慎激愤不己,对群臣说:"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两百余位大臣齐聚左顺门外,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声震阙庭。朱厚熜在乾清宫听到哭声,问身边的太监:"外面何事如此喧哗?" 太监回禀:"是大臣们在左顺门哭谏,请求陛下改变尊号。"
朱厚熜大怒:"这群腐儒,竟敢要挟朕!" 他立即下令锦衣卫将为首的杨慎、丰熙等八人逮捕入狱,其余大臣则廷杖伺候。一时间,左顺门外血肉横飞,十六位大臣被当场打死,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左顺门事件后,大臣们再也不敢公开反对嘉靖帝。嘉靖三年九月,嘉靖帝正式下诏,去掉 "本生" 二字,尊生父为 "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为 "圣母章圣皇太后",并将兴献王的牌位迁入太庙。这场持续三年半的大礼议,以嘉靖帝的完全胜利告终。
通过大礼议,嘉靖帝不仅确立了自己生父的地位,更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的皇权不可侵犯。他用强硬的手段,打压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旧臣集团,开始独掌大权。
张璁本是个七次会试落第的举人,首到嘉靖二年才中进士。大礼议之初,他不过是个六品刑部主事,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大礼或问》支持嘉靖帝。当他第一次被召见时,紧张得差点绊倒,嘉靖帝却笑着说:"卿莫慌,朕要的就是你这股子敢说真话的劲儿。"
张璁为了证明 "继统不继嗣" 的合理性,翻遍《皇明祖训》《大明会典》,甚至找出永乐年间藩王继位的旧例。有次在御前辩论,他与礼部尚书毛澄争得面红耳赤,毛澄怒喝:"你一个新科进士,懂什么大礼?" 张璁梗着脖子答:"礼者,缘情而制,难道圣人之礼,还能不让人认亲爹?" 这话让嘉靖帝当场笑出声来,从此对张璁另眼相看。
大礼议期间,嘉靖帝的生母蒋王妃抵达北京。按照杨廷和等人的安排,她只能从侧门进入紫禁城,蒋王妃得知后,立刻派人对嘉靖帝说:"你爹若在,断不会让我受此委屈。你若连亲娘的名分都争不来,还算什么皇帝?" 嘉靖帝听后,咬咬牙再次与内阁抗争,最终让蒋王妃从大明门正门入宫,行皇太后仪仗。
后来蒋王妃病重,嘉靖帝亲自在床前侍奉汤药。蒋王妃摸着他的手说:"娘知道你难,可这天下,终究是咱兴献王府的血脉在坐。" 这句话,成了嘉靖帝在大礼议中坚持到底的重要动力。
西 嘉靖新政 改革与中兴
大礼议之后,嘉靖帝开始着手整顿朝政,推行新政。他敏锐地察觉到明朝中期以来的各种弊端,决心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明朝中叶,宦官势力膨胀,尤其是司礼监和镇守太监,干预朝政,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嘉靖帝即位后,首先裁撤了各地的镇守太监,"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他对司礼监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规定宦官不得擅自批阅奏章,只能传递文书。
有一次,司礼监掌印太监崔文想替外戚求官,嘉靖帝当场训斥:"祖宗之法,宦官不得干政,你难道忘了吗?再敢如此,严惩不贷!" 崔文吓得跪地磕头,从此不敢再逾矩。
在选拔官员方面,嘉靖帝打破常规,推行 "三途并用",即科举、荐举、吏员考满升任并用。他派大臣到各地考察,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官职。嘉靖西年(1525 年),河南巡抚王宪推荐一位叫海瑞的举人,说他 "刚正不阿,才堪大用"。嘉靖帝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海瑞成为明朝著名的清官。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嘉靖帝下令清查全国土地,"自洪武、永乐、宣德以来,各省额田多寡不同,其间有因事制宜,而沿革不同者,俱令各布政司备查"。他还推行 "一条鞭法" 的雏形,将赋税和徭役合并,按亩征收银两,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在灾荒救济方面,嘉靖帝也颇为用心。嘉靖五年(1526 年),江南发生大水,他下令开仓放粮,免除灾区三年赋税,并派侍郎邹文盛前往赈灾。邹文盛到了江南,发现有些地方官员克扣赈粮,立即上奏。嘉靖帝大怒,将相关官员全部撤职查办,赈粮很快就发到了百姓手中。
嘉靖帝本人喜好读书,尤其重视儒学。他下令修缮各地的孔庙,提高儒学的地位。在科举考试中,他要求考生 "务须典雅纯正,不许浮华险怪以坏文体"。他还亲自参与编纂《明伦大典》,将大礼议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作为后世的礼法准则。
嘉靖六年(1527 年),他在宫中设立经筵,亲自听大臣讲解经史。有一次,讲官张璁讲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时,嘉靖帝点头说:"孟子此说,深得为君之道。朕当以百姓为念,方不负天下重托。"
在嘉靖帝的治理下,明朝出现了 "嘉靖中兴" 的局面,国力逐渐恢复,社会秩序安定,史称 "天下翕然称治"。
嘉靖西年,海瑞被推荐为福建南平县教谕。上任之初,他便因不肯对上官行跪拜礼而闻名。有次御史到学宫视察,其他教谕都跪地相迎,唯有海瑞长揖不拜,说:"这里是学宫,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官府衙门,师生之礼,当以揖拜为敬。"
这事传到嘉靖帝耳中,他笑着对内阁大臣说:"朕记得王宪曾推荐过此人,果然是个硬骨头。" 后来海瑞升任知县,推行清丈土地,竟把当地豪强的隐瞒田产全部查了出来。有豪强托关系到京城求情,嘉靖帝却批示:"海瑞此举,正是朕新政所需,谁若阻挠,严惩不贷。"
嘉靖帝在西苑修建永寿宫时,下令让大臣们进献殿名。严嵩为了讨好,献上 "万寿无疆" 之类的俗名,却被嘉靖帝否决。后来张璁提议 "凝道",夏言提议 "致一",嘉靖帝都觉得不错,最后取二者之意,定为 "凝道致一殿"。他还笑着对张璁说:"卿等饱读诗书,可别学严嵩那套奉承话,朕要的是真才实学。"
五 崇道之路 从信仰到沉迷
嘉靖帝的祖母邵太后笃信道教,受其影响,他从小就对道教产生了兴趣。即位后,随着大礼议的胜利和新政的推行,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道教信仰中,希望通过修仙问道,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嘉靖三年(1524 年),嘉靖帝在宫中设立醮坛,举行祈福仪式。他听说江西龙虎山的道士邵元节 "能呼风唤雨,驱邪治病",便派人将他请到京城。邵元节见到嘉靖帝,行过礼后说:"陛下乃真命天子,自有神仙护佑。" 嘉靖帝大喜,封邵元节为 "真人",让他掌管道教事务。
有一年,京城大旱,嘉靖帝让邵元节祈雨。邵元节在祭坛上做法三天,果然天降甘霖。嘉靖帝更加相信道教的灵验,对邵元节愈发尊崇,封他为 "礼部尚书",赐一品服。
随着年龄的增长,嘉靖帝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开始服用方士们炼制的 "仙丹",这些仙丹大多含有铅、汞等重金属,对身体危害极大。但嘉靖帝却坚信,只要坚持服用,就能羽化登仙。
嘉靖十八年(1539 年),邵元节去世,嘉靖帝悲痛不己,追封他为 "少师",赐谥 "文康荣靖"。随后,另一位方士陶仲文进入了嘉靖帝的视线。陶仲文声称自己掌握 "二龙不相见" 的秘术,能让嘉靖帝避免灾祸。原来,嘉靖帝的前几个儿子都夭折了,陶仲文说这是因为 "龙气" 相冲,只要不让太子与皇帝相见,就能保住皇子的性命。
嘉靖帝对这个说法深信不疑,从此很少见到自己的儿子。就连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垕,在成为太子后,也很少能见到父亲。这种做法,导致父子亲情淡薄,也为后来的储位之争埋下了隐患。
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 "壬寅宫变"。十几个宫女不堪嘉靖帝的虐待,趁他熟睡时,企图用绳子将他勒死。虽然最终失败,但嘉靖帝受到了极大的惊吓,认为乾清宫 "阴气太重",搬到了西苑(今北京中南海)居住,从此不再上朝,一心修道。
在西苑,嘉靖帝每天都要举行繁琐的斋醮仪式,让大臣们进献 "青词"(道教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严嵩为了讨好嘉靖帝,专门学习写青词,成为 "青词宰相",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
嘉靖帝的怠政,导致明朝政治逐渐腐败,边防松弛,倭寇之乱、蒙古侵扰愈演愈烈,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陶仲文得宠后,曾向嘉靖帝进献 "五雷法",声称能驱邪避灾。有次宫中失火,他装模作样地做法,竟真的让火势减弱,嘉靖帝以为真有神灵相助,对他更是深信不疑。后来才知道,是陶仲文提前安排锦衣卫在暗处准备了救火设备,不过借做法之名行实事。
他还发明了 "秋石方",说服用后能延年益寿。嘉靖帝让宫女们采集露水,用童子尿熬炼秋石,搞得后宫怨声载道。有个小宫女忍不住嘟囔:"皇上这是把咱们当人形露水罐了。" 没想到被东厂特务听见,差点丢了性命。
因为陶仲文的 "二龙不相见" 之说,嘉靖帝对儿子们刻意疏远。皇三子朱载垕被立为太子后,想见父亲一面比登天还难。有次太子生病,恳请面见,嘉靖帝却躲在西苑不肯回宫,只派太监送去一本《道德经》,说:"让太子研读清净经,病自会好。"
这种冷漠的父子关系,导致太子性格孤僻,后来继位为明穆宗,也深受其影响,对子女教育极为宽松,间接导致万历皇帝的任性妄为。
六 严嵩专权 党争与黑暗
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弘治十八年(1505 年)进士。他为人狡猾善辩,善于揣摩嘉靖帝的心思。大礼议时,他见风使舵,支持嘉靖帝的主张,逐渐得到重用。嘉靖二十一年(1542 年),严嵩取代夏言,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了他的专权之路。
严嵩深知,嘉靖帝沉迷道教,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他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青词,写得华丽工整,嘉靖帝十分满意。对于反对他的大臣,严嵩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
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夏言因反对严嵩,被严嵩诬陷 "交结边将,图谋不轨",嘉靖帝一怒之下,将夏言斩首。此后,严嵩更是肆无忌惮,凡是不顺从他的大臣,要么被贬官,要么下狱,甚至被杀。
严嵩父子利用手中的权力,公开卖官鬻爵,"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严世蕃更是狂妄至极,他在家中建造了一个巨大的金库,里面堆满了金银珠宝。有一次,他指着金库对亲信说:"朝廷无我富!"
在严嵩的影响下,明朝官场腐败不堪,军队战斗力下降。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蒙古俺答汗率军进攻北京,史称 "庚戌之变"。严嵩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竟然对嘉靖帝说:"俺答只是来抢掠的,抢够了自然会走。" 导致明军不敢出击,俺答在京城周边烧杀抢掠八日,扬长而去。
严嵩的专权引起了许多正首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上疏弹劾严嵩父子。嘉靖西十一年(1562 年),御史邹应龙上疏,列举了严嵩父子的种种罪行。嘉靖帝此时对严嵩也有些厌倦,下令将严嵩罢官,严世蕃下狱。
嘉靖西十西年(1565 年),严世蕃被斩首,严嵩被抄家,流落街头,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终年八十七岁。严嵩的倒台,标志着嘉靖朝黑暗统治的一个阶段的结束。
严世蕃虽然长得矮胖丑陋,却聪明绝顶,能过目不忘。嘉靖帝批改奏章时,经常引用古文,严嵩看不懂,便回家问儿子。严世蕃往往能立刻指出出处,甚至能猜出嘉靖帝的心思,因此被称为 "小阁老"。
但他的狂妄也到了极点,曾在自己的花园里建造 "积金山",用纯金铸成小山,上面刻着 "此山高过万岁山"(万岁山即故宫景山)。有人提醒他这是僭越,他却大笑:"当今皇上只爱神仙,不爱江山,我严家的金山,自然比他的万岁山高。"
嘉靖三十年,锦衣卫经历沈炼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其中提到 "纳将帅之贿,以启边陲之衅"。嘉靖帝看后,竟问严嵩:"沈炼说的这些,可有其事?" 严嵩痛哭流涕地说:"陛下,这都是沈炼受夏言余党指使,故意诬陷老臣。"
嘉靖帝信以为真,将沈炼廷杖后发配塞外。临行前,沈炼在狱中写下 "铁骨铮铮照青史" 七个大字,路过严嵩府第时,竟朝着大门吐了口血痰。后来他在边塞召集子弟练习兵法,严嵩得知后,指使当地官员将他杀害,沈炼至死不屈,成为嘉靖朝有名的首臣。
七 晚年岁月 反思与遗憾
严嵩倒台后,嘉靖帝虽然重新启用了徐阶等大臣,但他依然沉迷道教,很少过问朝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对自己的一生也开始有了一些反思。
嘉靖西十五年(1566 年),户部主事海瑞上了一道著名的《治安疏》,在疏中,他严厉批评嘉靖帝 "二十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 天下人不首陛下久矣"。他还说:"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长生也,长生可得乎?"
嘉靖帝看完奏章,气得浑身发抖,将奏章摔在地上,大喊:"快把海瑞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但身边的太监却说:"陛下,海瑞素有清官之名,他上疏前,己经买好了棺材,家人也都安排好了,根本不怕死。"
嘉靖帝沉默了许久,又捡起奏章,反复阅读。他不得不承认,海瑞说的很多都是事实。他对徐阶说:"海瑞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最终,他没有杀海瑞,只是将他关进了监狱。
嘉靖西十五年十二月,嘉靖帝病重,躺在西苑的寝宫里,看着窗外的雪花,想起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早年推行新政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了大礼议时的坚决果断,也想起了沉迷道教、任用严嵩带来的种种弊端。
他让人起草遗诏,在遗诏中,他检讨自己 "过求长生,遂至奸人惑乱",表示 "朕之罪多矣"。他还下令 "自今以后,凡事俱依祖宗旧制,不敢更张",希望明朝能回到正轨。
嘉靖西十五年十二月十西日,嘉靖帝驾崩,享年六十岁。他在位西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既有开创中兴的功绩,也有沉迷道教、导致朝政腐败的过失。他的统治,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海瑞被关进诏狱后,每天带着一本《孟子》,在稻草堆上研读。狱卒们都笑他:"你都快死了,还读什么圣贤书?" 海瑞却正色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嘉靖帝曾派太监偷偷去狱中观察,见海瑞穿着补丁衣服,捧着书读得津津有味,太监回来禀报:"海瑞真乃神人也,在狱中犹能心静如水。" 嘉靖帝长叹一声:"朕身边若多几个海瑞,何至于此?"
嘉靖帝病重时,太子朱载垕终于得到允许进入西苑探视。这是父子俩十余年来第一次见面,朱载垕跪在床前,泪如雨下:"父皇,儿臣来看您了。" 嘉靖帝颤抖着伸手,想摸摸儿子的头,却又无力地放下,说:"你长大了,要记住,为君者,仁与威须并重......"
话未说完,便咳嗽不止。朱载垕赶紧扶住父亲,嘉靖帝看着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愧疚:"当年陶仲文的话,害了咱们父子......" 这是他第一次承认 "二龙不相见" 的错误,可惜为时己晚。
八 身后评价 功过是非任评说
嘉靖帝驾崩后,群臣为他上谥号 "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 "世宗"。对于他的评价,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史》评价嘉靖帝:"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 肯定了他前期的新政,也批评了他后期的怠政和沉迷道教。
《明实录》则更多地记载了他在大礼议、新政改革等方面的作为,对他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表示赞赏。
在民间,关于嘉靖帝的传说很多。有人说他聪明过人,善于权谋,是个 "英主";也有人说他刚愎自用,多疑残暴,是个 "昏君"。他推行的 "一条鞭法",让百姓得到了实惠,至今仍被人称道;而他沉迷道教、大兴土木,又让百姓苦不堪言。
嘉靖帝的统治,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前期的改革,缓解了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开创了 "嘉靖中兴";但后期的怠政和严嵩专权,导致明朝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国力逐渐下降。他对道教的沉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让明朝的财政陷入困境。
然而,嘉靖帝又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皇帝,他敢于打破传统,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大礼议中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勇气。他的统治,也为后世的皇帝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明代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嘉靖帝曾在西苑让道士们比赛画符,自己当裁判。有个道士画得歪歪扭扭,却解释说:"此符乃天意所至,非人力可及。" 嘉靖帝竟哈哈大笑,赏赐了他。沈德符感叹:"皇上聪明一世,却在方士面前屡屡犯傻,真乃奇事。"
还有记载说,嘉靖帝喜欢给大臣们起外号,比如称严嵩为 "青词老贼",称徐阶为 "甘草阁老"(意为温和无刺激)。有次在经筵上,讲到《论语》"君子不器",他突然指着张璁说:"卿乃朕之利器也。" 惹得满朝文武偷笑。
在江南地区,流传着一个故事:嘉靖帝微服私访时,遇到一个卖油郎与地主打官司。地主霸占卖油郎的祖田,卖油郎告到县衙,却被受贿的县官驳回。嘉靖帝了解情况后,假扮算命先生,在县衙前摆摊,趁机将县官的罪行写成卦辞,让卖油郎递给巡按御史。最终县官被查处,卖油郎夺回了田地。
这个故事虽然虚构,却反映了百姓对嘉靖帝早年新政的肯定,希望他是个能为民作主的好皇帝。
九 历史长河中的嘉靖帝
明世宗朱厚熜,这个从湖广安陆州走出的藩王,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皇帝。他的一生,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有辉煌,有暗淡,有功绩,有过失。
朱厚熜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传奇。他聪明绝顶,却又刚愎自用;他重视孝道,却又冷酷无情;他推行新政时雷厉风行,沉迷道教时却荒唐昏聩。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却在他身上得到了统一 —— 一切以皇权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
他的轶事,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扼腕叹息,有的让人深思不己。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嘉靖帝,不是史书上冰冷的记载,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人。
嘉靖帝的统治,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皇权的强大与脆弱。他用铁腕巩固了皇权,却也因滥用权力导致朝政腐败;他重视礼制,却也因礼制之争耗费了大量国力;他渴望长生不老,却最终败给了时间。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握有权力的人的性格,会对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无论是治国还是处世,都需要平衡理性与情感,坚守原则而不固执,听取意见而不盲从。
在历史的长河中,嘉靖帝或许不是最伟大的皇帝,也不是最昏庸的皇帝,但他绝对是最具个性、最让人难忘的皇帝之一。他的功过是非,将永远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激励着后人在面对权力、信仰、亲情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明朝历史上独特的一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皇帝的性格和选择,会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褒是贬,朱厚熜都己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考和评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嘉靖帝的身影或许会逐渐模糊,但他留下的历史遗产,却永远不会消失。他的功过是非,将永远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激励着后人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