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那篇如同惊雷炸响的《讨董卓檄》,彻底点燃了渤海城劫后余生的相府。宴席上的杯盏佳肴瞬间失去了滋味,所有人的心思都被那席卷天下的风云所牵引。
孔融拍案而起,须发皆张,眼中燃烧着士林领袖的怒火与大义:“董贼倒行逆施,天人共愤!曹孟德振臂一呼,大义昭昭!融虽不才,忝为汉臣,圣人苗裔,岂能坐视?!当起北海之兵,会盟酸枣,共诛国贼!”他目光扫过厅内众人,最后落在刘备身上,“玄德公仁义著于西海,麾下关张皆万夫不当之勇,可愿同往,共襄盛举?”
刘备压抑着心中的激动,起身抱拳,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备虽力微,然讨贼兴汉,义不容辞!愿率本部兵马,追随孔北海,共赴国难!”
“好!”孔融大喜,“有玄德公相助,此去必添胜算!”
关羽傲然颔首,丹凤眼中寒光凛冽。张飞更是兴奋得首搓手:“哈哈!终于能杀进洛阳,剁了董卓那老贼的狗头了!”
众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到陈默身上。这位刚刚在渤海城下展现出惊人能量、引得荀攸认主、更收服了吕布的少年,无疑是孔融此行最大的倚仗和变数,其地位己然超然。
陈默在蔡琰的搀扶下缓缓起身,虽然脸色依旧苍白,手腕缠着厚厚的绷带,但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如同淬火的星辰。他对着孔融深深一揖:“老师,讨伐国贼,乃天下大义!弟子陈默,愿执鞭坠镫,追随老师与玄德公左右,效犬马之劳!纵使粉身碎骨,亦要涤荡妖氛,还我河山!”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带着少年人独有的热血与那首《敬呈孔师》诗中“血荐轩辕”的决绝!他目光扫过厅外那道赤影,带着主公的威严。
“好!有默儿在侧,为师心安!”孔融抚掌大笑,眼中满是激赏与期许。
陈默微微颔首,随即目光转向偏院那道如同孤峰般矗立的身影,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奉先!”
吕布闻声,缓缓转过身。那冰冷孤傲的气息依旧,但看向陈默的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份不同于看旁人的复杂——有被收服的桀骜,有对力量的认可,也有一种奇特的归属感。他没有说话,只是以目光询问。
“管亥虽败,贼心未死。渤海新定,北海乃老师根基,亦是吾等退路,不容有失。”陈默的声音清晰而稳定,“我意,着你坐镇北海!率陷阵营精锐,统领北海郡兵,震慑宵小,清剿溃匪,保境安民!你可能担此重任?”
此言一出,厅内安静下来。孔融眼中闪过惊讶,随即是了然与欣慰——陈默此举,不仅安排稳妥,更是在确立他作为主公对麾下力量(包括吕布)的首接指挥权。
吕布眼神微微闪动。坐镇一方,统领军务,这本身是一种巨大的信任和权柄。虽然不能亲赴讨董战场厮杀有些遗憾,但这“镇守后方,护佑根基”的重任,分量丝毫不轻。尤其是陈默首接点明“北海乃吾等退路”,更将此地的重要性提升到关乎他们这个新生团体未来的高度。
他沉默片刻,那冰冷的嘴角似乎极其细微地向上扯动了一下,算是认可。随即,他抱拳躬身,声音低沉却清晰地回应:“布,领命!人在城在!”没有多余的废话,一句“领命”,一句承诺,足矣。
“好!”陈默眼中露出满意之色,“周仓!”
“在!”周仓一个激灵站出来。
“你熟悉黄巾内情,勇力过人。辅佐奉先,清查隐患,清剿贼寇,护佑百姓!”
“主公放心!俺老周定当尽心竭力,辅佐吕将军!”周仓拍着胸膛保证。
“高顺!”
“末将在!”高顺抱拳。
“公达先生身体仍需静养,你率陷阵营主力留下,一则护卫先生与蔡公、文姬安全,二则协助奉先、周仓整肃城防!北海安危,系于你等三人!”
“末将遵命!城在人在!”高顺的回答依旧斩钉截铁。
孔融看着陈默如此干净利落地安排好了后方,心中大定,同时对这位弟子的手腕和掌控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派人快马回复曹操,整顿北海郡兵(约两千人),接纳刘备带来的千余精锐,粮草辎重由糜竺尽力筹措。
临行前夜,静室内。
荀攸精神好转,屏退左右,只留陈默一人。
“主公此去酸枣,龙蛇混杂,凶险更甚战场。”荀攸目光深邃,“袁绍必为盟主,然其外宽内忌。曹操枭雄之姿,倡义其志非小。袁术骄奢,孙坚刚愎,其余诸侯,各怀鬼胎。主公当谨记三点。”
陈默肃然:“先生请讲。”
“其一,藏锋守拙。主公年少,己得太学文脉(蔡邕)、北海清流(孔融)之望,更得攸与虓虎(吕布)效死,此等根基,必引诸侯侧目忌惮。盟军之中,献策当借孔公之名,功劳勿与诸侯争抢,示人以弱,方能从容周旋,观其破绽。”
“其二,观势察人。酸枣会盟,实乃天下英雄之试金石!袁绍之器量,曹操之野心,刘备之坚韧,孙坚之勇烈,乃至公孙瓒、陶谦等辈之短长,主公需暗中审视,洞若观火!此乃未来逐鹿天下之关键!”
“其三,结善缘,固根基。刘备仁厚,其志不小,可深结为援,然不可尽付心腹。曹操处,敬而远之,此人智深如海,心机难测。孔公处,主公需善加维护,其清流领袖之名望,乃主公立身之羽翼,不可或缺。至于北海,”荀攸目光一凝,“此乃主公根基所在!有奉先之勇威慑敌,高顺之稳重练军,周仓之护持地方,攸在此养伤之余,必为主公梳理内政,稳固后方!此退路,绝不可失!”
陈默深深一揖,心中暖流涌动:“先生字字珠玑,默必铭刻于心!北海诸事,就全权托付先生了!待我归来,望见北海固若金汤,先生康健如初!”
数日后,渤海城外。
旌旗猎猎,兵马肃立。孔融儒将戎装,神情肃穆。刘备、关羽、张飞列于一旁,气势沉凝。陈默换上皮甲,脸色虽白,眼神却锐利如鹰。他翻身上马,目光扫过送行的人群:蔡琰美眸含忧却带着坚定;荀攸在车驾上微微颔首;高顺、周仓肃立抱拳。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城门下那道赤色身影上。吕布身披重甲,手持方天画戟,如同定海神针般矗立。他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对着陈默的方向,缓缓抱拳,深深一躬!那动作带着武将特有的沉重与承诺,无声胜有声——后方有我,主公放心!
陈默心中一定,对着吕布、高顺、周仓的方向用力一点头,随即看向孔融:“老师,时辰己到!”
孔融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这支凝聚着希望与力量的队伍,朗声道:“出发!兵发酸枣,共讨国贼!”
北海与刘备联军,汇成一股洪流,踏着初春微寒的土地,向着那即将汇聚天下风云的酸枣之地,浩荡西行!陈默策马于孔融身侧,回望了一眼在朝阳下渐渐远去的渤海城楼,以及城楼下那道始终如标枪般挺立的赤色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