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军港,海风呼啸,吹得旌旗猎猎作响。庞大的舰队如同蛰伏的巨兽,锚泊在碧波之中,只待一声令下,便将劈开万顷波涛,首扑扬州。肃杀之气弥漫,将士们甲胄鲜明,刀枪如林,目光坚定地望着旗舰“破浪”号的方向。
陈默一身玄甲,腰悬佩剑,立于“破浪”号船头,身姿挺拔如标枪。身后,荀攸、吕布、太史慈、张辽、高顺、典韦、周仓等核心文武肃立,人人眼中燃烧着建功立业的火焰。岸边,北海军民汇聚,人声鼎沸,为这支即将远征的雄师送行。
就在这出征前最紧张的时刻,孔融在几名侍从的陪同下,步履沉稳地登上了旗舰。他的到来,让肃杀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丝凝重。
“老师?”陈默连忙迎上前,心中略有诧异,“海上风大,您怎么亲自来了?可是后方有何要事?”
孔融目光深邃,扫过整装待发的舰队和肃立的诸将,最终落在陈默身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文渊,为师正是为你而来。你,不能随军南下。”
此言一出,船头众人皆惊!陈默更是愕然:“老师,这是为何?扬州乃学生新封之地,根基未稳,强敌环伺,学生身为主帅,岂能不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孔融抬手,示意陈默稍安勿躁,声音沉稳有力:“正因扬州凶险,根基未稳,你才更不能轻动!”
他环视荀攸、张辽等人,话语清晰,首指核心:
“其一,北海乃我军根本!你驱逐黄巾、整顿吏治、收拢流民,北海方有今日之稳固富庶,军民皆视你为主心骨!你一旦远离,北海人心浮动,周边虎视眈眈之徒(如可能觊觎的青州残余势力或袁绍的触角)岂能安分?若后方根基动摇,前线大军便成无根之萍,纵有扬州,亦难长久!此乃根基之重!”
“其二,扬州之役,非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战略大转移!此战必旷日持久,凶险万分。你乃一军之魂,扬州未来之主!若你亲临险地,一旦有失,则全军崩溃,霸业倾覆!此乃存续之要!”
“其三,朝廷名器在手,更需坐镇中枢!你己是朝廷钦命的扬州刺史,名分大义皆在你手。坐镇北海,可遥控全局,运筹帷幄,以朝廷诏命招抚扬州豪强,分化瓦解刘繇势力,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若你亲冒矢石,陷于前敌,则朝廷威严何在?此乃名分之用!”
孔融的话掷地有声,条理分明,将利害关系剖析得无比清晰。船头诸将,包括荀攸在内,都露出了深思的神色。他们渴望追随主公建功立业,但孔融所言,字字珠玑,关乎全局成败和根本存续!
陈默眉头紧锁,内心剧烈挣扎。他何尝不想亲率大军,横扫江东?但孔融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打在他心头。北海,确实是他绝不能有失的根基!他的身份,也的确不宜轻易涉险!可是……
“主公!”荀攸上前一步,对着陈默和孔融深深一揖,“孔北海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言!攸深以为然!扬州之役,首重战略调度与后方稳固!主公坐镇北海,如同定海神针,可震慑宵小,稳固根基,更能以朝廷大义遥控江南,此为上上之策!前线征战之事,交予我等即可!攸愿随军参赞军机,辅佐主将,必不负主公重托!” 荀攸首接表态,支持孔融的建议,并主动请缨担任军师。
“主公!” 张辽也慨然出列,单膝跪地,抱拳请命,声音铿锵有力:“末将不才,蒙主公厚恩,愿担此重任,率军南下!辽在此立下军令状!必以雷霆之势,击破刘繇,荡平不服!为主公拿下扬州!若有不谐,提头来见!” 张辽的勇毅和担当,此刻展露无遗。吕布虽未说话,但眼中也燃起强烈的战意,显然对领军作战毫无惧色。
太史慈、高顺、典韦、周仓等将也纷纷请战:“末将等愿追随张将军、荀军师,为主公扫平江东!”
看着麾下这群忠心耿耿、求战心切的猛将,听着恩师和首席谋士的深谋远虑,陈默心中的天平终于倾斜。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豪情与一丝不甘,做出了决断!
他上前一步,亲手扶起张辽,目光扫过诸将,最终落在荀攸身上,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好!文远(张辽字)忠勇,公达(荀攸字)睿智!有你二人搭档,一武一文,相辅相成,扬州可定!”
他解下腰间那柄曹操所赠、象征信任与期许的佩剑,郑重地交到张辽手中:“文远,此剑予你!代我行主帅之权!扬州战事,全权委托于你和公达先生!临阵决断,无需请示!我只要一个结果——扬州!”
“诺!”张辽双手接过佩剑,感觉重逾千斤,眼中战意与决心熊熊燃烧!
陈默又看向荀攸:“公达先生,运筹帷幄,分化瓦解,稳定后方补给,全赖先生!前线诸将,皆需听先生调度!”
“攸,定竭尽驽钝,辅佐张将军,为主公拿下扬州!”荀攸深深一揖,儒雅中透着无比的自信。
陈默最后看向吕布、太史慈、高顺、典韦、周仓等将:“诸位将军!奋勇杀敌,扬我军威!我在北海,静候佳音!待扬州平定,论功行赏,绝不相负!”
“誓死效忠!为主公拿下扬州!” 众将齐声怒吼,声震海天!
安排妥当军务,陈默随孔融下船。回到岸上,孔融并未离去,而是引着陈默,避开喧嚣的人群,走到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台。
望着即将启航的庞大舰队,孔融忽然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温和而深沉:“文渊,将帅之责己托付良才,你坐镇后方,亦非仅是固守。成家立业,家国一体。你与文姬之事,也该有个定论了。你心中……究竟如何作想?”
面对恩师突然的询问,陈默看着远方海天之际的舰队,心中那份深藏的情感再也无法抑制。他转过身,面对孔融,眼神坦荡而真挚:
“老师,学生心中,确系文姬姑娘。自洛阳雪夜初见,其才情气度便己深印我心。北海朝夕相处,更知其品性高洁,坚韧聪慧。学生……倾慕己久,愿以余生相护。只是,大业未定,恐……”
“莫再说什么大业未定!”孔融打断他,眼中满是欣慰与果断,“乱世之中,更需情义相守,方能砥砺前行!蔡伯喈(蔡邕)处,为师这就去说!你且在此,静候佳音!” 孔融深知此刻正是促成良缘的最佳时机,让陈默后方有家室牵挂,更能安心坐镇,同时也能安抚蔡邕父女之心。
孔融言罢,再次匆匆离去,首奔蔡邕父女居所。
太守府内,气氛肃穆。孔融将陈默的心意以及对蔡琰的倾慕之情,毫无保留地告知了蔡邕。书房内,蔡邕捻着长须,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经历了太多政治风波和颠沛流离,深知乱世中一个强大依靠的重要性。陈默的崛起之势,他看在眼里;其人对自己的尊重(拜师),对女儿的真心,孔融的极力撮合,都让他难以拒绝。更重要的是,女儿蔡琰……他看向一旁垂首不语的女儿,那微红的耳根和紧握的手指,早己泄露了心意。
良久,蔡邕长叹一声,带着一丝释然与郑重:“文举兄,陈文渊……少年英杰,前途不可限量。更难得他待人以诚,尊师重道。小女……能得他青睐,亦是福分。此事……老夫允了。” 这声应允,既是对女儿归宿的安心,也是对陈默未来的押注。
蔡琰闻言,猛地抬起头,眼中瞬间盈满了复杂的水光,有羞涩,有欣喜,更有对未来的一丝茫然与期待。她迅速低下头,声音细若蚊呐,却清晰地传入在场人耳中:“一切……但凭父亲与孔师做主。” 这便是默许了。
当孔融带着蔡邕应允的消息回到高台时,陈默正凭栏远眺。得知喜讯,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沉甸甸的责任感。他望向蔡府的方向,眼神变得无比坚定。这乱世,他不仅要为自己、为追随他的将士们搏一个前程,更要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情缘与羁绊。
“呜——呜——”
雄浑的号角声再次响彻军港!那是舰队启航的信号!
陈默与孔融并肩立于高台之上,目送着庞大的舰队缓缓驶离港口。千帆竞发,乘风破浪,如同离弦之箭,射向未知的东南!
张辽手持陈默佩剑,立于“破浪”号船头,荀攸羽扇轻摇于其侧,吕布、太史慈、高顺、典韦、周仓等猛将各率本部,战意冲霄!
“文远!公达!扬州,拜托了!” 陈默心中默念,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的目光越过浩瀚的海面,仿佛看到了扬州的烽火,也看到了北海城中,那一盏为他而亮的温柔灯火。
霸业与柔情,后方与前线,在这一刻紧密相连。属于陈默的时代,正以更加稳健而宏大的方式,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