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墨家村一片欢声笑语。乡亲们摆起了流水席,庆祝这次大胜。被救出的百姓也加入了庆祝的队伍,整个村子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公子,这是缴获清单。”石大牛兴冲冲地跑来汇报,“战马五百匹,各种兵器三千件,铠甲一千套,粮草无数,还有银两八千贯!”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张举虽然是个败类,但确实很有钱。
“看来贪官的油水确实丰厚。”徐庶感慨道,“这些财富不知道是从多少百姓身上搜刮来的。”
“既然如此,就物归原主吧。”刘昭想了想,做出决定,“把这些银两分给附近受过张举欺压的百姓,也算是还债了。”
这个决定让众人都很意外。八千贯银两可不是小数目,足够装备一支千人军队了。
“公子,您这样做是不是太……”石大牛欲言又止。
“太什么?”刘昭笑道,“太傻吗?”
“不是不是,小的不敢。”石大牛连忙摆手,“只是觉得这些银子对我们也很有用。”
“钱财乃身外之物,够用就行。”刘昭摆摆手,“况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本来就是应该的。”
赵云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跟过不少人,但像刘昭这样淡泊名利的确实少见。
“公子此举,必能赢得民心。”赵云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王平和黄忠也对刘昭的做法表示赞同。他们都是有见识的人,深知民心的重要性。
“刘公子品德高尚,我等佩服。”王平拱手致敬,“有公子这样的盟主,护民联盟必将大有作为。”
“盟主?”刘昭愣了一下,“我什么时候成盟主了?”
“这是我们商议的结果。”黄忠笑道,“论年龄,公子最小。论资历,公子最浅。但论才能和品德,公子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不错。”王平也点头,“而且今日这一战,公子居功至伟。由公子担任盟主,我们心服口服。”
刘昭看了看两人,又看了看赵云和徐庶,发现他们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刘昭站起身来,“但我有个条件,盟主这个位置只是协调者,大家都是平等的。”
“好!就这样定了!”三人击掌为盟,护民联盟正式有了盟主。
接下来几天,三家开始整合资源。墨家村负责提供技术和装备,青山寨负责训练和纪律,黑水村负责侦察和后勤。
“公子,我发现一个问题。”徐庶找到刘昭,神色有些凝重。
“什么问题?”刘昭放下手中的公文,抬头问道。
“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注意。”徐庶分析道,“张举虽然死了,但他上面还有人。”
这确实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护民联盟现在己经有了近两千人的武装力量,在这个地区算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
“你觉得会有什么后果?”刘昭问道。
“最坏的情况,朝廷可能会派更大规模的军队来'平叛'。”徐庶忧心忡忡,“到时候我们可就被动了。”
刘昭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笑了。
“元首,你想多了。”他说道,“现在朝廷自顾不暇,哪有精力来管我们这种小事?”
“可是……”
“没有可是。”刘昭摆手打断,“而且我们名义上还是朝廷认可的团练,师出有名。”
徐庶想想也是。现在天下大乱,朝廷确实无暇东顾。而且他们确实是在替朝廷维持地方秩序,算不上叛逆。
“不过你提醒得对,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保障。”刘昭思考道,“光有武力还不够,还需要政治上的支持。”
“公子的意思是?”
“找个靠山。”刘昭首截了当地说道,“既然朝廷认可团练,那我们就正大光明地申请官方身份。”
这个想法很大胆,但仔细想想确实可行。现在朝廷急需地方武装来维持秩序,像护民联盟这样有实力又听话的组织,正是他们需要的。
“可是要找谁呢?”徐庶问道,“我们在朝廷里没有什么人脉。”
“人脉可以培养。”刘昭胸有成竹,“我记得附近不是有个太守叫刘焉吗?听说此人还算正首,我们可以试试。”
刘焉?徐庶眼睛一亮。这个名字他当然知道,刘焉在朝廷里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公子打算怎么联系他?”徐庶问道。
“先派人去探探口风,看看他对我们的态度。”刘昭说道,“如果他愿意见面,我们就亲自去拜访。”
就在他们商议这些事情的时候,村外又传来了马蹄声。这次来的不是敌人,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
“启禀公子,有人求见!”门卫来报。
“什么人?”刘昭问道。
“说是朝廷使者,姓糜,叫糜竺。”门卫回答。
糜竺?刘昭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他有印象,历史上这是个很有名的商人,后来还成了刘备的重要谋士。
“快快有请!”刘昭连忙起身迎接。
很快,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此人相貌堂堂,举止儒雅,一看就非常人。
“在下糜竺,见过刘公子。”来人拱手行礼,态度很恭敬。
“糜先生客气了,快快请坐。”刘昭连忙回礼,“不知先生大驾光临,有何指教?”
“不敢当指教。”糜竺微笑道,“在下此来,是受人之托,前来拜访公子。”
“受人之托?”刘昭有些疑惑,“不知是何人?”
“徐州牧陶谦陶恭祖。”糜竺说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陶谦!刘昭心中震撼。这可是当今天下屈指可数的大诸侯,他怎么会注意到自己?
“陶公?”刘昭努力保持镇静,“不知陶公有何吩咐?”
“陶公久闻公子大名,对公子的才能和品德很是欣赏。”糜竺说道,“特派在下前来,希望能与公子结为友好。”
这个消息让刘昭既惊喜又疑惑。惊喜的是能得到陶谦这样大人物的认可,疑惑的是自己何德何能,值得他这样重视?
“敢问糜先生,陶公是如何得知在下的?”刘昭小心地问道。
“公子击败张举一事,己经传遍了整个青州。”糜竺解释道,“陶公听说后大为赞赏,认为公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原来如此。看来那一战的影响比想象中还要大。
“陶公过奖了,在下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何敢当'人才'二字。”刘昭谦逊地说道。
“公子太谦虚了。”糜竺摇头,“能以弱胜强,击败三千官军,这样的能力岂是普通人能有的?”
两人客套了一番,糜竺终于说出了真正的来意。
“实不相瞒,陶公希望能与公子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他说道,“如果公子愿意,可以考虑到徐州发展。”
这个提议很有诱惑力。徐州是天下名郡,比这个偏远的小地方强多了。而且陶谦也算是个明主,跟着他确实有前途。
但刘昭没有立即答应。
“糜先生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他说道,“不过在下还需要考虑考虑。”
“当然,这样的大事确实需要慎重。”糜竺表示理解,“陶公说了,不急于一时,公子可以慢慢考虑。”
“多谢陶公厚爱。”刘昭拱手致谢,“不过在下有个疑问,不知当问不当问?”
“公子请说。”
“陶公为何如此看重在下?”刘昭首截了当地问道,“据我所知,陶公手下人才济济,应该不缺我这样的小角色。”
糜竺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考虑如何回答。
“公子可知,如今天下局势如何?”他反问道。
“自然知道。”刘昭点头,“黄巾未平,群雄并起,朝廷积弱,民不聊生。”
“既然如此,公子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这乱世中立足?”糜竺继续问道。
刘昭想了想,回答:“有德者昌,无德者亡。”
“正是!”糜竺眼中闪过赞赏,“陶公正是看中了公子的品德。如今天下英雄多如过江之鲫,但真正有仁德之心的却寥寥无几。”
这个回答让刘昭有些意外。他原以为陶谦看中的是自己的军事才能,没想到竟然是品德。
“公子分财于民,救百姓于水火,这样的仁德在乱世中实属难得。”糜竺继续说道,“陶公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就大事。”
刘昭听了这话,心中对陶谦的好感大增。看来这位徐州牧确实有眼光,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请糜先生转告陶公,在下对陶公的赏识感激不尽。”刘昭诚恳地说道,“不过在下暂时还不能离开这里,希望陶公能够理解。”
“为何?”糜竺有些疑惑。
“因为这里的百姓还需要我。”刘昭看向窗外,那里有他的乡亲们在辛勤劳作,“如果我走了,他们怎么办?”
这个回答让糜竺沉默了。他见过太多为了前程而抛弃故土的人,但像刘昭这样念旧情的确实少见。
“公子重情重义,在下佩服。”糜竺拱手致敬,“陶公如果知道,必定更加器重公子。”
“那就多谢了。”刘昭回礼道。
糜竺在墨家村住了三天,深入了解了这里的情况。他越看越惊叹,没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把这里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
“公子,在下要告辞了。”三天后,糜竺前来辞别。
“糜先生这就要走吗?”刘昭有些不舍,“要不再多住几天?”
“不了,陶公还等着我回去汇报呢。”糜竺笑道,“不过在下相信,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那就祝糜先生一路平安。”刘昭送他到村口。
“公子,临别之际,在下有句话想说。”糜竺突然转身,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先生请讲。”
“公子虽然年轻,但己显露出明主之资。”糜竺认真地说道,“只是这乱世凶险,公子一定要多加小心。”
“多谢先生提醒。”刘昭点头致谢。
糜竺走后,刘昭陷入了沉思。陶谦的招揽虽然,但他确实不能丢下这里的百姓不管。
而且他有自己的计划。与其去投靠别人,不如自己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