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初潮将至

时间一天天过去,康熙觉得收拾鳌拜的时机到了,便单独召他进宫。

鳌拜刚踏入乾清宫,就被藏在暗处的布库少年们一拥而上,结结实实捆了起来。

康熙没给鳌拜党羽反应的机会,立刻让议政王大臣参与审讯。

大臣就没有几个能经得过审查的,这次审查只是将鳌拜这么多年所干过的坏事汇总在一起而己,拉帮结派、独断专行、随便杀大臣…… 桩桩件件都够砍头的。

不过康熙念着鳌拜早年跟着先帝打江山的功劳,最后没杀他,只是革了职幽禁起来。

没想到鳌拜受不了这份羞辱,没多久便在牢里自尽了。

解决了鳌拜一党,康熙才算真正把大权握在手里,紧接着就给那些帮他一起扳倒鳌拜的伙伴们加官进爵,好好奖赏了一番。

董静姝的兄长布尔纳原先只是正八品的游击参领,年方弱冠便被破格擢拔,一跃成为从五品兵部侍郎。

这次连跳五级,官阶竟然与父亲董得启平起平坐。

但兵部执掌天下兵符,权柄远胜于掌管工程营造的工部,若不是董得启有个世袭一等公的爵位压阵,恐怕不久便被儿子后来居上。

董得启虽然为儿子的骤然升迁欣喜,却知道这份荣宠全赖女儿在圣上面前举荐。

当夜便让夫人陈舒婠将内库所藏的珠宝、翡翠悉数装箱,另附两万两银票,第二日便送往长春宫。

布尔纳的妻子巴氏本就是高嫁,嫁入董家后三年未曾诞下子嗣。

眼见丈夫因小姑子的缘故,就要青云首上,她忧心自身地位不稳,遂回娘家周旋。

巴氏说服父兄,将家族暗中经营的内务府人脉、敬事房眼线悉数移交给董静姝。

董静姝对巴氏送来的势力倒不怎么上心,反倒对先帝那位不受宠的巴福晋透露的蒙古势力名单十分看重。

她没想到,在蒙古嫔妃的层层打压下,这位巴福晋竟能暗中打探到蒙古贵族在后宫的势力分布,果然是个狠角色 。

毕竟能平安生下皇长子的女人,哪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董静姝琢磨着,其他先帝嫔妃说不定也有可用之处。

那些在蒙古贵女压制下的女人,心里指不定藏着多少怨气,只要给点机会,怕是很乐意借她的手扳倒对手。

如今她手里的情报像碎地图一样东一片西一片,但若能把这些先帝嫔妃的力量都整合起来,何愁拼不出宫里蒙古眼线的全貌。

随后赫舍里·芳华顺利诞下嫡子,恰逢康熙刚扳倒鳌拜、独掌皇权,正是志得意满之际,遂为皇子取名“承祜”。

此前长子名为“承瑞”,二者虽然均含有福气之意,但“祜”字更有“福运天授、神佑所归”之深意,暗合“君权神授”的帝王心术。

赫舍里·芳华被宫外的叔父参透其中的意味后,心中大石终于落地,积压己久的愁绪一扫而空。

如今她有了嫡子这个尚方宝剑,自觉后位根基稳固,再看那庶出的皇长子,只觉他的存在分外刺眼。

三个月后,纳喇氏诞下皇三子承庆。

然而前有皇长子承瑞,后有嫡子承祜,她的儿子取名既无“瑞”之祥瑞,亦无“祜”之天授福运,加之自己久不得宠,母子二人皆被冷落。

要强的纳喇氏如何能咽得下这口气。

见坤宁宫在皇后治理下密不透风,她便将目光转向养在兆祥所的皇长子承瑞。

她打算一箭双雕,若是皇长子在兆祥所出了意外,便足以证明这里的人照料不周、安保有失,届时皇上必定会恩准她将承庆从兆祥所接回延禧宫亲自抚养。

董静姝对后宫的暗流洞若观火,每日请安时总要见缝插针地挑拨离间几句。

她有意无意提及三位皇子的不同待遇,嫡子承祜生而被养在坤宁宫可惜前面还有一个更受宠的大哥;皇长子承瑞虽然居长却没有得到皇上的恩典,不能养在母亲跟前;皇三子承庆更是被皇上遗忘,连名字都是这么平平无奇。

这些话不断地刺激着三位母亲的精神,不患寡而患不均,三位皇子三个待遇,她就不信有人能咽下这口气。

距离董静姝的二九生辰尚且还有数月,她便提前亲自调配了药剂,解了之前用来延迟癸水的药性,打算在这个月侍寝。

如果再不来月信,恐怕太医院的医正们都要将她诊为“经水断绝”了。

民间向来有传言,说女子闭经是“冲犯鬼神”“前世罪孽”,她生怕有人借这些无稽之谈来构陷她,平白污了名声、徒增烦忧。

康熙看着董静姝出落得愈发明媚动人,早就对二人只谈诗书不近身畔的相处模式心有不满。

听闻爱妃癸水姗姗来迟,顿时喜出望外。

不仅命人赐下暹罗龙眼参蜜膏、鹿胎八珍膏、紫金益母膏等珍贵补品为她调理血气,还特意让内务府备下大红绸缎,只等她月信干净后便要好好庆贺一番。

其实乾清宫送来的补品里,还有紫河车研磨制成的药剂。

董静姝一见便觉地恶心,实在不敢食用这人胎盘做成的东西,只好命宫人将其搁置,打算日后当作人情送礼。

内务府这番大张旗鼓的动静,又怎能瞒得过后宫之主赫舍里·芳华。

按宫里的规矩,唯有皇后能用正红色,如今皇上竟然命人将正红锦缎送入长春宫,这岂不是明晃晃地将董氏视作心尖上的妻子。

这让她这个正宫皇后的颜面往哪搁?

她忽然想起博尔济吉特氏设下的毁容局,如果当时能瞧出端倪,在背后推波助澜让那狐媚子破了相,何至于留到今日之患让其成为心腹大患。

只可惜长春宫经此一事后防备森严,如今连送进去的点心都要经三重验毒,再想下手谈何容易。

自从入住长春宫正殿后,董静姝便得了小厨房的使用权。

冬日里再也不必差人去御膳房提膳食,距离太远,回到长春宫都冷透了。

且小厨房经手人少,遭人暗害的风险也减了几分。

谁知千防万防,竟叫老鼠钻了空子。

她才抿了口银耳莲子羹,便觉得味道有异,再次闻了闻,扫过垂手而立的宫人,忽而轻笑一声:“八角,你带金砖将这些膳食分了。若有剩余,便赏给底下小太监们 ,切记,莫给宫女吃。”

那碗里掺和的,分明是极品绝育药。

董静姝垂眸拨弄护甲,唇角笑意渐冷,赫舍里氏果然看得起她,旁的宫妃不过用食物相克的法字对付,唯有这里却下血本买通她身边的人。

想起半月前刚杖毙的那一个内鬼,她心中暗叹,纵然是清了一波又一波的细作,到底是一国之母,总有人愿意往她那艘船上跳。

要是自己不会医,那今日当真会栽了,但不要紧,她最是睚眦必报。

自八公公升任长春宫首领太监,整个人越发添了阴鸷之气。

他扫过那碗银耳莲子羹,便知里头必定掺了于女子有害的玩意儿。

“奴才领命。” 他垂眸接过食盒,跨出小厨房时,嘴角扯出一抹森冷的笑意,长春宫竟还有人不知他八公公的名号。

揪内奸这事儿对他来说轻车熟路。

不过半日,接触过膳食的宫人便被逐个提审。

他特意将后殿暖阁辟为刑房,亲自将那烧火的小太监捆在榆木长凳上。那奴才不过十六七岁,抖得跟筛糠似的,却咬死不认账。

八角慢悠悠展开一张纸,“咱家新学了个招儿,叫‘贴加官’。”

话音未落,湿纸己 “啪” 地拍在小太监脸上。

他去宫外办事时恰巧听过《包公案》的话本,知道这招能让人在窒息前看见 “阎王贴告示”,便偷偷记下了。

第一张贴上去时,小太监还在踢腾;第三张时,喉咙己经发不出声音了。

八角贴到第七张时,那奴才忽然剧烈挣扎着,似是要招供。

八角冷笑一声,又取来一张纸,主子交代过不必过问背后是谁,在这宫里,活着的细作会乱咬人,死了的才最干净。

第十张纸覆上去时,小太监的腿终于不动了。

八角摸了摸他颈侧脉搏,慢悠悠喝了一盅茶才让人拖走。

可惜宫里规矩严,不能像戏文里那样 “押赴午门斩首示众”。

不过第二日长春宫少了个人,众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