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14章 帐中谋划

第14章 帐中谋划

“二虎,你领六万大军从喜峰口出关,为左路军,扫荡长城以北,寻机与八旗主力会战。吴三桂和唐通率领右路关宁军,同时出山海关与你配合。”

刘体纯点点头:“闯王放心吧,末将一定杀得他们屁滚尿流!”

"不,此次作战,目的有两一点,其一,以清剿敌人哨探和试探敌人虚实为主。不可恋战。其二,测试关宁军投降的诚意有多少。记住,关宁军不动,我军一兵一卒不能动。"

”那如果敌人首先攻击我们呢?“

“那我军就前队改后队,原路撤退!”

“关宁军呢?”

“不要管他们!如果他们联合清军掩杀过来,你就要做好在两军同时追击下能够全身而退的准备。”

刘体纯郑重的点点头,看来闯王对吴三桂产生了很大的疑虑。吴三桂的兵力几乎与大顺军目前兵力相差不大,受降这样一支部队是非常困难的。

受降第四原则。

一个人不能受降两个人。

不要受降比自已多的人马。

“除此之外,此次作战与以往不同。历次咱们作战,都要为了得到粮饷。此次作战完全不同,敌人是成熟的八旗精锐,关宁军都不敢正撄其锋。最关键的是,与之作战几乎毫无缴获,战役无论胜败,除了能升提升士气,打扫战场时获得一些兵甲器械。至于粮食和饷银,几乎不会有任何缴获。这不符合我军现在的战略目标。我们安排这么大行动,动员这么多军队,前方哨探,后方运粮,结果除了损失一些生力军以外,还完全得不到兵员和粮饷补充。这是赔本的买卖,是维持不下去的。总之,此次任务,只是尽量破坏敌人的防御,但是不要硬拼。

以孤王看来,此次作战,以清剿敌人哨探和试探敌人虚实为主。不可恋战。无论关宁军是否在旁边窥伺或作何反应,歼敌二千,或者我军被敌军围攻战损超过二千人,就应该立即撤出战场,停止接触。

此战之后,孤王要清点人数。如果折损一人,则你需向本王支付5两银子!战损超过5000人,你就永远不用回来了。孤王知道,你也拿不出25000两银子。”

“如此兴师动众,只消灭二千人就撤退,是不是于士气有损?”刘体纯刚开始听得颇有道理,但是,如今看来,他还是低估了闯王的决心。

闯王这样安排,根本不是为了打仗。

仿佛是在游山玩水!?

要知道,每次大军出发,就是踩踏、丢沟里,逃兵、迷路,拉肚子,也会有二十个人找不到。现在总共给了二千两个阵亡名额,那基本上就是“不打仗”。

而且,这不是一个模糊的命令,有明确的指标,这样一来,可周旋的空间就不大了。

“仗有很多打法,如果有绝对的胜算,那么打一仗未尝不可。”

“打仗……哪里有绝对胜算的?”刘体纯耷拉着脑袋,小声反驳,他就不明白了。现在看来,这一仗跟他的想象完全不同,难打的很。束手束脚,很可能刘体纯会无功而返。到时候,消耗这么多钱粮,无功而返,只怕将士们会有怨言。

“我给你介绍一个叫鲍清的人,他会埋火药,我已命他将火药装在陶罐瓷瓶中,埋于道路中央的土石中,通过竹筒装入导火索,引至隐蔽处或埋于土中。这样,点火之人可以在遥远的地方点燃导火索,引燃炸药。京中所藏火药数量庞大,你在撤退的时候,将敌人引入地雷阵,只要埋雷的规模足够大,一次性杀死敌军五百马队,不费吹灰之力!”

“噢?”刘体纯眼中放出精光。这么说,这一局还有的玩。

“另外,京城大小衙门的监号里两千余犯人,在战前将这些犯人锁在一起,进攻时可以充当肉盾,撤退时锁在石头上,阻止敌军骑兵的机动。”

刘体纯点点头,这是个好法子,这样又能让敌人再缓一缓。

“第三,如果敌军势力极大,比如敌人在战前既探知我军主力行军路线和方向,并快速调集两倍以上大兵对我军进行包抄合围,切断我军后路!此时,舍弃步卒,所有马队立即全速撤离战场,什么都不管不顾,孤王会派军队在古北口接应你们。记住,只许走古北口,不要走喜峰口,否则孤王是不会派一兵一卒去救你的。”

刘体纯对此战的信心又开始大增,有了闯王这三条退路,他有把握全身而退。如果能在火地雷上再下些功夫,能够杀伤一些敌人,打个胜仗,提升士气,很轻松。

“第四,如果敌军避敌不出,则烧其田舍、住宅、庄稼、牲口、器具。此国战也,不烧掉,则资敌。万不可轻易怀仁。!”

“末将知道了,但是,末将率军撤退时,在甩掉敌军后,是撤往京城防守,还是去密云、宣府、大同等地?”

“你是怕敌人尾随而来吧!”

“是的。用些手段,阻敌一时,使我军顺理撤退,这是简单的!但是,这只能阻敌一两个时辰或者半天时间,敌人很快就会想出办法绕过去。那样的话,我们在前方没打的仗,只会把敌人带到京城下。敌军彼时全力追击我军?我若退回京城,岂非使京城置于险地。”

“是的,二虎,你既然猜到了,我就不瞒你的!你的任务,就是防止这样的局面出现。”

“王爷,请明示!”

“孤王有一个想法,你们在进军的时候,在山石上凿孔,置火药塞其中,然后爆破,在山顶上固定住巨大的石体,等撤退的时候,最后一支队伍过去,就把山石的支撑物拿掉。在所有的山顶都做出这样的安排,那么等你们撤退之后,没个五至十日,敌军根本不可能撤出来。一时半会,他们也就攻不到都城墙下。”

“王爷妙计!”刘体纯赞叹一声,又转而发问,“只是,王爷此计有个漏洞,如果敌军跟吴三桂合营,从山海关追过来呢?!”

“所以,你不可逼迫吴三桂过甚!此中诀窍,你需要拿捏准确。”

“末将不懂,请王爷释明!”

“哈哈哈!”苗书大笑起来,“二虎,你可曾听说过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未曾听闻!”刘体纯回答。不明白闯王提到这句话做什么。

“人啊,总是伤害弱小者。就目前的态势而言,吴三桂是否投降,取决一件事,那就是谁更需要他。弱者,总是,伤害那个更需要他的人!现在吴三桂夹在我们大顺军与建虏八旗军中间,吴三桂是个弱者。他在夹缝中求生存。关宁军是一只纯粹靠国家财政维持的国防军,没有自已的屯田和税收来源。每多过一天,关宁军的粮食就少一粒,吴三桂就更焦急一天,他手里的筹码就少一枚。在这种情况下,他不仅没有现在,甚至连未来都没有。无论我们大顺军,还是八旗军,只要腾出手来,要掐死他,只是个时间问题。尴尬就尴尬在,我们现在没时间,八旗军也没有时间。这就是吴三桂的生存空间。

在吴三桂眼中,如果我们跟八旗军大战一场,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他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是,我们又不傻,八旗军也不傻,我们双方无论谁接受他的投降,仍然会逼他做先锋,消耗他的兵力。所以,吴三桂前也不是,后也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然而,两害相权取其轻。吴三桂会投降谁呢,孤王以为,他会投降更不需要他的那个阵营。”

刘体纯一字不落的仔细听,但是很明显,他有些迷糊了。

“建虏的八旗军,凡五次大规模劫掠中原,都是绕过山海关,从长城上寻找缺口。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八旗军根本不需要吴三桂带路,他自已就会走路,也认识道!而且走过五次,非常熟悉!有没有吴三桂,八旗军都能实现自已的战略和军事目标,这些崇祯皇帝都亲眼目睹过。八旗军当年都杀到济南、临清了,为此崇祯皇帝还以失陷宗潘的罪名,一日之间连斩二十二名封疆大吏。吴三桂投降建虏,只能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相反,我们呢,我们如果不借重吴三桂,我们要想跟建虏的八旗军直接交战,就很困难。因为,北边的路,我们不熟。而且我军如果绕道长城,去攻击,吴三桂这个时候,可以抄我们后路,反身攻击京城。那么崇祯皇帝当年杀袁崇焕的担心就会变成现实。也就是说,吴三桂对我们的伤害更大。因此,吴三桂的价值在此时就会最大化。吴三桂对谁的伤害更大,吴三桂的价值就更大,吴三桂就会反身投降另一方。这个道理,你能听明白吗?”

“但是,吴三桂也可以投降我们,然后去抄建虏的老窝啊?”

“是的!但是,这更麻烦不是吗?比如,你认识吴三桂吗?他多大年纪,小名叫什么,胡子有多长,平时爱读什么书,喜欢听什么戏,用的扇子上题的哪家的诗,晚上几点上床睡觉,晨起刷牙吗。对于吴三桂来说,大顺军更加陌生。陌生就意味着未知,就意味着恐惧。孤王此次安排你去出征,就是为了加深吴三桂对我们的了解。在指挥吴三桂的过程中,可以观察他的行为,了解他的喜好,同时,吴三桂也更好的了解我们。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属下懂那么一点点了!但是,王爷,你还是没说明白,为什么吴三桂就对我们伤害更大。”

因为,我们只是个草台班子。

人家的戏班子已经成立三十年了。

“其实,我此次安排你绕道长城去寻找建虏的八旗军,不仅仅是为了加深与吴三桂的了解和信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你一旦出现在那里,不论是否进攻或者后退,对于建虏八旗军来说,吴三桂的通道价值都会极大提升。之前的分析,建虏的八旗军是不需要吴三桂的,对他们来说,有没有吴三桂都一样!吴三桂在他们眼里并不值钱。但是,你只要出现在那里,吴三桂就会水涨船高,他的价值就会增加,他的处境也就更危险。”

“王爷,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我们要在长城以北孤军出战,其实是在做一个假动作,向外界释放一个假信号,那就是,我大顺军也根本不需要吴三桂。这样一来,吴三桂对我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相反,吴三桂对建虏八旗军的价值就会增大。按照吴三桂‘谁弱就伤害谁’的道理,此时吴三桂向我军投降的概率就极大的提高了!”

“孺子可教!”苗书点点头,颇为欣慰,“这吴三桂就是小儿抱金行于闹市,几乎就是在玩火。他手握一支足以影响战局的重兵。不论对我军还是对八旗军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现在争的就是谁更不需要他,也就是谁更强,吴三桂就会投降谁。但是,只要我们双方稳住了局势,他被收拾是迟早的事情!你要走好这个独木桥,这一仗要打好不容易,表面上应大张声势,但是暗地里尽量不要出击。非要杀伤敌军时,不许跟敌军硬拼,要使用巧劲短兵相接,在更多的杀伤敌军时要保存我军的实力,一兵一卒都很重要。让吴三桂看看,我们想来,想走就走。想杀就杀一场,不想杀就拍拍屁股走人。最关键的是,游刃有余,风清云淡的样子,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兵力余地。”

“王爷,末将懂了!”

“嗯,下去吧!”眼看刘体纯再无疑问,苗书说道,“二虎,定于十日后出兵,你还有些时间。这些日子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来找孤王!”

“末将告退!”

送走了刘体纯,宋献策报告:“王爷,李来亨来信了。”

“哦,给我看看!”

苗书接过李来亨的信,展开阅读,发现里面居然是好几张图画,有山有水,山峰下有一处平地,有许多小点排列成整齐的阵列。后面还有几张纸,画的都不一样。其中一张还有几匹非常幼稚非常萌的马儿。画得极为搞笑。

“这写的什么?”李来亨问军师。

宋献策接过信低,睁着眼低头读到:“王爷,某已抵达西安,征兵工作已经有条不紊的开展……!”

看着宋献策装模作样念信的样子,苗书笑着说道,

“这李来亨的动作很快嘛!”

转念又想,“命令李来亨,立即回京城!走水路,限十五日内到京城。到京后,立即来见本王,报告沿途见闻。”

“是!”宋献策。

“慢着,李来亨这个写信的法子虽然直观,但是保密性不强!孤王有一个写信的法子。以后可以在军中推广。”

苗书抽出一本三国演义,每一张页面上都有自已标过的页码。讲解了一番,怎么用页码和行号排位定位文字,加密的方式,宋献策听了眼中大放精光,不停的赞叹:“王爷你从哪里学的这些?”

“呵呵,天机不可泄露!”苗书心中暗道。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