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顺1644 > 第22章 三方势力

第22章 三方势力

“什么,李自成已死?消息可靠吗?”

“街面上,茶馆里,都在传!部分大顺军已穿上素服。”

自从顾君恩的甩锅办提出“小三祸国论”,受到闯王的恩赏,使宋献策倍感压力。

好在闯王很快就给他安排了一个同等重要的任务。

宣扬“李自成伤病复发不治而亡”论。

联想到之前派李来亨去西安调兵修陵,宋献策心中。

“有两个目的,一为了迷惑敌人,二为了防止意外情况,提前让军队习惯没有闯王的战斗!”苗书没有多加解释,“制定几套方案!”

两天后,宋献策递交上去一个叫“狼来了”的计划。

“这个计划太保守了!”苗书看完后基本上是否定的态度,“不仅仅是惑敌,也是锻炼军队的有序撤退能力。”

“闯王,您如果身死,那将是天大的事。拟出这个方案,已经很不容易,属下只怕永远拟不好。”

“好吧,这个方案由我来做!”

……

打发走了陈圆圆,忽然有军士急报:“王爷,不好了,太子领关宁军出山海关,冲京师而来!”

“哈哈哈,”第二天,太子率关宁军已出现在唐山,大声笑道,“真乃天助我也,李自成旧伤复发,已经不治归西了!”

吴三桂窘迫的笑笑。

前两天李自成还生龙活虎的跑到山海关给自已送毒酒,吴三桂是万难相信李自成转眼就死掉的。

但是,太子抢夺了关宁军的指挥权后,自已已经沦为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

还是少说话为好。

“可惜!刘体纯一部好像出了古北口,我若攻京师,必然腹背受敌。”太子好不容易向吴三桂请教,“平西伯,你以为呢?”

吴三桂欠身道:“如今李自成身死,大顺军乱成一团,我军恰好一鼓作气!属下愿领一军,五千人,阻止刘体纯南下,为殿下阻敌。”

“好!”太子哈哈狂笑,“明日得了京师,孤王晋升你为平西王。”

“谢殿下!”

吴三桂一边应付太子,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还有淡淡的哀愁。

可惜了,这许多军队!

太子不懂军事,这一次损失只怕会过半。

……

由于太子率军逼近,“狼来了”计划被迫提前执行。

虽然还有许多粗焅之处,但是围绕着散布“闯王重伤不治而亡”的这个假消息为核心,整个方案的推进,大体步骤如下:

第一,事前向重要将领通报,使其稍安勿躁。

第二,京中部分士兵明日起身着丧服,迷惑敌人。

第三,宫里买冰块和棺材进出,引发百姓恐慌。

第四,想办法使太子军中得知这个消息。

第五,坊间传闻,刘体纯为继任闯王,节制所有权将军。

第六,几日后,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

……

“这些大炮,本来是我家的!”

太子再次回到京师,看着城墙上的红衣大炮,心中想起太祖皇帝开国二百七十八年,传至自已手中,居然把皇宫都让人占了,不禁满面泪痕。

“李自成,拿命来!”

太子攥紧了。

“还好,皇位,马上就是我的了!”

苗书命令大顺军紧闭城门。

充分发挥城墙和红衣大炮的作用。

做缩头乌龟。

就是不出战。

这样一来,太子非常暴躁。

强令攻城。

……

大顺军进入京师后,虽然收编了许多红衣大炮。

但是操作并不熟练,趁着这个机会练练手。

城墙上,新组建的炮营正在进行第一轮齐射。

炮营当中许多士兵是前明士兵。

这些士兵看到城外敌军高高打出太子旗号,许多人瞻前顾后,军心不稳。

第一轮,只有三分之一炮打响了。

其余的人居然没动静。

大顺官兵的鞭打、喝骂声,立时激起兵变。

“开城门,迎太子进城!”

大顺军对此准备不足,许多士兵接到的命令是死守城门,城墙并不归他们管。

明军造反士兵,眼见守城门的士兵没有命令居然不上城墙来,顿时喜出望外。

也有用钉子楔炮栓的、也有调转炮口对内的,城墙上一片狼藉。

……

“哈哈哈,天助我也!”

太子看到大顺军在城墙上内讧。

“流贼,不愧是流贼!”

“架云梯,第一个爬上城墙的,封侯!”

太子立即命令架云梯。

很快,真的有士兵爬上了城墙。

然后,大声喊了一句“我封侯了”,就被一声冷箭射死。

很快,不到三百多名大顺官兵冲过来。

砍瓜切菜般就结束了此次兵变。

但是,此次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

……

朝阳门守将李来亨被训斥,派往山东监视前明降将郭升。

赦摇旗接管了火器营。

赦摇旗吸取了此次兵变的教训,命令大顺官兵亲自操炮,前明官兵只能在旁边协助指导。

同时,将一千余名前明的鸟铳士兵,统统换成大顺官兵。

这样经过改造后,守城火器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此期间,关宁军屡次攻城,大顺军都不出战。

只在城墙上跟对方肉搏!

关宁军大量精锐骑兵无法发挥作用,反而被太子逼迫攻城,每天阵亡五百余人。

五天以后,太子终于意识到必须调遣红衣大炮。

向吴三桂下达了从山海关调遣大炮的命令。

吴三桂接到这个命令喜出望外,带领本部兵马,回到山海关。

开始拖延执行为太子运炮的命令。

……

此时,苗书正在京城中招见顾君恩。

“上兵伐谋。要让太子退兵,不战而胜之,要另谋他策。否则时日迁延,京中百姓思念故明,只怕横生枝节。”

顾君恩尽量把话说得很婉转,事实上,由于“狼来了”计划的执行。

虽然大顺军高层将领都知道闯王还活着,但是京中越来越乱。

大顺军一部分官兵身着孝服,还有人看到九门抬棺出城,皇宫里不停得从民间买冰块,这一切都说明,闯王可能真的旧伤复发,已经身亡了。

加上听说太子领关宁军杀到,导致京师中各种势力都蠢蠢欲动。

“说来听听。”苗书现在让大顺军轮流到城墙上跟关宁军肉搏,是为训练火器和其他一线部队,让士兵获得充足的战阵经验。

尤其是许多完全没沾过血的新兵,按照三分之一义军、三分之一明兵、三分之一新兵比例混编,然后故意放关宁军爬到城墙上,然后再派出士兵与对方肉搏。此时,炮兵截断后续攻城部队的退路。如此一来,瓮中捉鳖,屡试不爽。

一支军队的成长,需要大小战役,不停的喂养。

尤其是新兵蛋子!

没经过战阵,根本成长不起来。

如果一上阵,就跟天下第一的八旗兵对阵,也不行。难度太大,到时候根本打不过,就一哄而散了。

必须按照难度,一点点增长。

问题在于,敌人的实力怎么可能如此阶梯配置,天天陪你练兵?。

大顺军是一支新成立的散兵游勇联盟。

虽然大部分将领的实战经验足够,但是士兵的实战经验就不好说了。

毕竟都是农民出身。

好不容易碰到太子这样弱鸡的赵括对手,怎能不好好利用。

……

“太子所谋者,大明国器也!此时我军若放出风去,说各地藩王前往留都继位!太子必然无心恋战。”

“嗯!”苗书点点头。

这一招好是好,就怕太子调头跑了,八旗军紧随而来,那么“拖”字诀就破功了。

现在的局势比之前要好的多。

要知道李自成最大的失误,就是现在实力还不济,却直接对上了八旗军。

中间没有缓冲势力。

就是在历史上,不仅没有中间势力缓冲,直接面对最强对手,而且把中间势力吴三桂逼到对方阵营去了。

现在就不同了。

苗书不仅有意让吴三桂成为中间势力,保证斗而不破的局面,而且还送了太子到吴三桂军中,给吴三桂送去一尊“爹”。

这样,吴三桂就无法占领“大义”的道德制高点。

很显然,要说起“大义”,难道还有比“太子”更高的道德制高点吗。

为了防止吴三桂杀掉太子,苗书在把太子送过去时,派了大量的大明文臣随驾。

这样一来,吴三桂不仅非常乖巧。

而且,夹在大顺军和八旗军中间,出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第三方势力。

……

此外,苗书还派刘体纯率兵五万,出古北口,进入长城以北,威胁八旗军的老家,做出“引而不发”的态势,引得各方极为头大。

刘体纯这一支偏师,极为重要。

正是由刘体纯的存在,太子率关宁军离开山海关、扑向京师后,山海关变得极为空虚。

此时,八旗军并没有立即进驻山海关。

个中缘由非常微妙。

第一种原因是,多尔衮还没有反应过来,尚未接到山海关防守兵力空虚的情报。

当然,这种原因的概率比较小。

鉴于历史同期,对袁崇焕的反间计等使用极为纯熟,八旗军对大明各地的渗透极为成功。

朝廷内外,四处均有耳目。

不可能在山海关内没有情报来源。

第二种原因是,八旗军对刘体纯部的战略意图和战斗力没有把握。

毕竟双方以前没有过交战经历,高估对方的战力对于八旗来说也是正常的。

这也是苗书认为的。

多尔衮还在考虑,是硬碰硬跟刘体纯对上,还是先观望一番。

事实证明,多尔衮选择了先行观望。

……

多尔衮这么选择是有原因的。

刘体纯此时正在跟八旗军“做一笔小买卖”,交易的标的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想瞌睡就有人递枕头。

多尔衮现在有两个未曾料到。

第一个未曾料到,大顺军竟敢绕过吴三桂直接骚扰大清边境。

刘体纯部出古北口,在长城以北活动,绕过山海关后,派出小股部队经常骚扰八旗营地,基本策略就是火烧。烧完就跑,真像八旗以前的游牧作风。

本来多尔衮对此极为恼怒。

奈何,很快刘体纯就派人来“谈买卖”。

这再是出乎多尔衮的意料。

“吴襄?”多尔衮真得难以想象,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提出如此这样一笔交易。

“李自成在干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

多尔衮叫来谋士们讨论计策。

范文程表示:“此中有诈!难以言说。”

宁完我表示:“神来之笔!难以拒绝。”

多尔衮也觉得“其中有诈”,就是这笔交易来的莫名其妙,而且难以拒绝,处处搔到你的痒处。要知道,吴三桂的爹,平常看似无用,现在却是紧俏的宝贝。难以拒绝这笔交易,而且对方出价才五十辆佛郎机炮,又不是红衣大炮,多尔衮有心答应。

“与之交易,观察其意!”

“对方说交易对价为五十辆炮,没说多少炮子!咱们便只提供炮,不提供弹丸。”

“好!”多尔衮心说,也只能如此了。

……

“好!”

刘体纯接到手下报告后,取出一份书信。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