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清军己经入关,苗书虽然很有先见之明的把燕京城一把火烧了,但是,这只是让清军无法在有政治象征地位的燕京城完成登基仪式。
却无法阻挡清军东征西讨,南征北伐。
苗书的应对之策就是“以空间换时间”,既然打不过,就躲远远的。先去江南布一个局,这个局的要点有两个。其一,“自力更生,发展新式火器”,建立地表最强轻步兵。争取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组成一支装配了燧发火铳枪的轻步兵军队,人数在一万人左右,形成初步对抗骑兵的一支有生力量。
为了能让这支部队能够顺利完成换装,苗书在山东腹地沂蒙山区一个叫莒县的地方设立了兵工厂,同时准备在江南设置另一套以手工作坊为主、以散户为主力的“零碎生产,统一组装”的另一套江南火铳生产线。
但是,无论如何,这两条生产线,都只生产火枪,不生产火炮!
这里面原因嘛,一是根本来不及,二是明军之所以被八旗拖垮,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太吃力。纵观崇祯在位十七年,他自己虽然被网友们一致认定“无证上岗”,史书也大多评价他“刚愎自用”,但是崇祯御下是极其非常严厉,本人也励精图治。
在他的治下,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崇祯上吊前的西五年左右,大明帝国难得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就是在这一年,农民军全部被消灭了,至少是投诚了。崇祯西年起事的李自成被打垮,逃进商洛山,没有消息。从更早一年就开始造反的张献忠,也投降了熊文灿,龟缩在谷城观察形势。
当然,这个时候,崇祯没有及时派人解除张献忠的武装,这是另一码事。就是崇祯有时候看起来特别精明,有时候又看着特别愚蠢,就是战略执行不彻底,他能把事情的进度条做到百分之九十九,然后最后一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一次性把前面所有的努力化成乌灰。
就是在这一年,崇祯可以说是“大慰朕怀”,感觉自己登基一十二年,终于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了。由于过于自信,他误以为天下从此太平无事了,他还把派出去的所有监军太监全部招回朝廷,防止他们骚扰地方。
可见当时崇祯被胜利冲昏的头脑有多严重,对形势的判断有多么不准确。这对于一个最高统治者来说,这都是致命的。这也是大家都认为崇祯“无证上岗”的重要根据。当时,关外的清军也没有什么动静了。但是,就是在这年不久后,张献忠降而复叛。清军也趁机再次入关,可以想象,崇祯当时有多失望。
但是,反过来说,崇祯只是战略执行不彻底,或者他本人的政治能力短缺,但是要说百分之一百的“无证上岗”,也不确然。只能说崇祯接受的教育不太对头,他应该是被“腐儒思想”毒害严重。他对于治国安邦的官场斗争哲学和军事谋略方面,确实不怎么擅长,也应该没有人教过他。
但是,崇祯手底下的提拔的能臣武将非常多。从袁崇焕开始,到孙传庭、洪承畴,每一个都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本领。换句话说,崇祯本人领导能力短缺,战略执行不彻底,但是他在选才用人方面,他可以说“慧眼识才”。
崇祯时期并不缺人才,他本人也不缺辨识人才的眼光,他缺的只是“如何使用人才”,“如何跟能人相处”,也就是跟人才“善始善终”的能力。这个方面,到诏狱的大牢里做一期新闻专访,问问里面的各省巡抚,就能知道个大概情况。
因为崇祯无法把战略执行到底,又不能跟“人才”善始善终,因此他前面的“慧眼识才”就像一个笑话。但是,不得不说,在崇祯时期,大明官军的战斗力,难得有了一次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