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事后证明,“明军军事实力的提升”后面,其实埋了一个很大的坑。比如火炮等技术,被袁崇焕在辽东守城时用的炉火纯青。据信,努尔哈赤本人就是被袁崇焕的火炮击中,然后不治而亡的。明军对此利器极为重视,但是,明军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天坑!
因为火炮这东西,可比骑兵的后勤麻烦百倍。比如,孙传庭手下的白广恩曾经有一个火车营,结果还不是被李自成击溃了。就是因为这玩意太吃后勤了。就是说,明军太先进了,就像淮海战役中机械化的果军,坦克陷入了黄泛区的泥巴地里,挣扎不得。
这还只是讲的野战中使用的“中小型移动火炮”,至于专门用来轰击城墙的“红夷大炮”,别说是明军了。清军在历史同期围住潼关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攻城,就是在等“红夷大炮”。等红夷大炮过了一个月运过来,这才开始攻城。以清军此时的组织能力,也要花一个月才能把大炮运过来,可见后勤之艰难。本质上,红衣大炮这玩意,就不是为了长途运输的,而是应该摆在城墙上,或者装在战列舰上!
回头说骑兵,到了二百九十七年后的二战时期,苏联还有骑兵师,可见骑兵的机动能力和后勤都是极为有效率的,至少在局部地区比火炮部队有效的。但是,有人说,那袁崇焕的火炮为什么那么有效用,那是因为袁崇焕使用火炮以“守城”为主。在军事堡垒里,火炮的后勤就不是问题了。
……
但是,守城并非长久之道,早晚要出城跟清军野战的。清军极为擅长野战。切断粮道后,守城渐渐变成坐困愁城的死棋。最后一任蓟辽总督洪承畴?,就是被困死在城中,最后被清军俘虏的。因此,跟清军野战成为不可避免的军事课题。
进入“野战”后,火炮就成为明军最大的软肋和天坑!
这一点,白广恩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苗书下决心建立一个纯粹的火枪部队的着眼点并不在于“装备升级”,“增加”一种经过后世历史检验过的“新生的高科技武器”和“符合历史潮流的新兵种”,反而是更加着眼于为军队“减负”。
一支装配轻型火铳的纯粹火枪部队,除了背一袋小米,几乎不需要后勤。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部队的后勤负担。打仗打的就是经济,我的后勤负担比对手低的多,那么我的战争潜力和持久力就更加深厚。我的有限资源能够支持的战争规模和烈度就更加庞大。
因为我们这支新式部队不需要“喂马”哦!不需要拖拽笨重的辎重,没有火炮哦!只有“小米加步枪”,可以说是“轻装上阵,毫无负担,说走就走,说打就打,说停就停”!而且这是经过了后世两万五千里的后世历史验证过!
因为后勤负担极弱,又能带来超强的机动性。
就这两个优点,一下子就站上了这个时代战斗力的制高点。
到时候,多尔衮对抗的不是我,而是整个“宇宙”!
……
当然,给部队换装新式武器,只是江南这个局的第一点。在江南布局,还有另外一个重点,那就是“建立联合统一战线”。
这件事就麻烦的多了。
统战并不是只统战东林党和福建郑家,以苗书的想法,应该还包括左良玉、张献忠,以及江北西镇等等,都应该统战一下。甚至,现在荷兰人也可以统战一下,至少先借一下力。在历史同期,隆武政权,还派人去了倭国求援,被倭国拒绝了。当然,这些工作现在都毫无头绪!仅仅是停留在想法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