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此执着之人,虚与委蛇只会使情况更复杂,不如直面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你对数学、物理和化学有所了解吗?”
程治国看着杨成华询问。
杨成华老实回答:“我并不精通,我的专业方向是农业科学。”
“那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程治国松了一口气般说道。
旁边几人面露疑惑:“‘事情就简单多了’,这话怎么讲?”
看到对方并非科学专业人士,程治国心下微微得意,故作郑重地开口:“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实践,就是收集自已使用后的水分,并加以暴晒处理?”
王福生瞬间脸都黑了,心里暗想谁会无事做这些事情,这简直是恶意戏弄。
“看来你们缺乏了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好奇心。”
程治国显得有些不满,“牛顿因被苹果击中脑袋而提出了万有引力理论;瓦特则是通过观察水蒸腾顶起壶盖的现象创造了蒸汽机。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你们尚未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何以肯定其中没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呢?”
此时,王福生与杨成华互相交换眼神,感到一时难以应答。
大家都觉得程治国的话语虽有一定道理,却也有点儿荒唐不经。
“按照你说的,程治国同志,既然如此你自已是否经常‘试验’呢?从你个人的研究成果里可曾发掘出什么非凡的秘密?”
陈秋萍嘴角带笑,带有一丝嘲讽地反问。
程治国道出一番话,未加理会她的挑衅,而是坚定地继续说道:
“当那些采集回来的‘样本’被充分蒸发干之后,会形成一种白色结晶体——那正是磷矿。”
“磷的燃点非常低,一般只需四十度左右的温度便可以引发燃烧。”
“因此,设想一下,若是在你身体发热的时候排出了含有较高浓度磷的液体,那么即便是随意的一次排泄也有可能造成自燃现象。”
随着程治国的眼神转向自已,陈秋萍心头暗涌不满,觉得这个人实在不够宽广胸怀。
“而这,正是历史上‘鬼火’传说的原因所在。”
程治国继而解释道,“人的遗骸中,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磷化合物,如果尸箱密封不严实,这些含磷物质外溢并在空气中聚集起来,哪怕是一点轻微的震动也会……”
他做了一个手势,仿佛花朵绽放般,“‘砰’的一声,在空中燃烧。”
“腐肥确实是作物的最佳养料之一。”
“然而,只有腐肥才能提供养分吗?”
“这些物质在分解后,同样可以滋养植物,促进它们茁壮成长,难道不是这样吗?”
“腐木烂掉之后,是否也能发挥相似的效果?”
“这些物质最大的共通点难道就是那股难闻的味道吗?”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提升土壤肥力,保证作物高产的关键,其实不是腐肥本身,而是其中所含的某些特定成分。”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关键成分,从矿石中提取类似的元素,经过科学调配,是否可以实现甚至超越腐肥的效果?”
“这便是我在信中提出的观点。”
“我在信里已经详细列出了需要哪些元素,以及可以选用的矿石源。
还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吗?”
“请动一动脑子,总不能让我把东西直接送到嘴边,再让你们来品尝。”
“你们这样做与废物有什么两样?”
“作为成年人,你们应该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等待被教育!”
王福生等人面面相觑,
程治国的话虽然有一定的逻辑,但却让人感到极不舒服。
提及**的分解、棺材的透气性,再到肥料类比于粪便的话题,
这位小友的态度似乎不太友好。
“那么关于杀虫剂和除草剂呢?”
杨成华急忙接过话头,“你提到在幼苗期施用除草剂,如何保证既除草又不对幼苗造成伤害?此外,这么多 ** 施用后,如何确保最终收获的粮食没有残留 ** ?若民众食用这些有 ** 残留的食物会导致……【此处有较多敏感内容,无法继续输出】”
程治国掰着手指一项项解释,
“比如千金子、异型莎草、碎花草、牛毛毡、节节菜,这些杂草都相对矮小,只要掌握好药剂浓度,有针对性地喷洒,控制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比如施药时要找好角度,尽量避免直接喷到作物叶片上;
即便偶尔沾上一点,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至于蚜虫、菜青虫、小菜蛾、豆荚螟这类害虫,
使用的药剂虽然毒性较大,但不会对作物本身造成损害。”
“当然,施药确实会对作物有细微影响,但这种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生物体都有自我筛选和排除有害物质的能力,人类亦是如此。”
“在这方面,作物收获后可以通过专门而精确的检测来确保安全。”
“虽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种植技术确实存在,但在当前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非做不可。”
在那个连填饱肚子都成了奢求的岁月里,首要目标自然是先满足生存所需,至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则可以先放置一边。
“那……”
杨成华正想进一步询问,门外却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秦淮茹起身去开门,发现门外站着几个人,为首的是一位面带微笑的男士,他问道:“这里是程治国的家吗?我们是由教育局派来的访客。”
“是这样的吗?”
秦淮茹转过头来看向程治国。
面对这群突如其来的朋友,程治国嘴角微微上扬,苦涩一笑:“二年级了,不会是来找我认亲的吧?”
虽然他知道自已的能力的确有说服力……
“请进来坐坐吧。”
伴随着程治国的话,来自教育局的几位人士步入室内,他们与早前到访的三位客人眼神交汇。
“你们先等一下,等我把这事处理完。”
转向王福生一行三人,程治国继续说:“理论听起来确实深奥,但我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
如今平均每亩地产量小麦约三百斤,水稻约为五百斤,
这是在天时、地利、人都齐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
然而按照我提出的方法执行,小麦每亩地可以产出超过一千斤,水稻更是能达到每亩两千斤的惊人产量。
这样的成绩,对于拥有数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人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目标。”
王福生等人已经通过之前的通信了解到了这些数字带给他们的震撼,
但第一次听说这件事的教育局成员,则感到十分震惊:
难道找错人家了?怎么感觉像闯入了诈骗犯的老巢一样。
但反过来思考,若这一切是真的,那么就意味着:
不仅仅是对古代人而言难以达到的理想,在现代人眼里这也是无法企及的梦想——几乎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如果程治国能够做到这些,
那么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人了,他几乎就是一个行走的奇迹。
“不要太惊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我们曾经不敢想象的一切成为了可能,如今农业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依赖老天爷的心情。
掌握正确方法后,任何领域的发展都能够打破常规。”
“就像现在打电话还需要依赖电线连接,不久的将来,你们手拿这么一块看似普通的铁板,便能随时随地与世界任意角落交流,甚至读书。”
房间里陷入了一阵静默,
对于程治国勾画出的“未来图景”
,没有人感到即刻的鼓舞和兴奋。
毕竟,当梦想离自已太远、像是攀登遥不可及的天空那样困难时,
追逐这个梦想的人很容易因不断的挫败感而失去信心,而非保持持续的热忱。
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程治国随即建议道:“这样吧,我已经研发的肥料就先给你们带回去使用,很快你就能见证其效果。”
话音刚落,他起身站立,
陈秋萍急忙跟着站起来:“程治国同志,我和你一同去拿吧。”
程治国点头答应后,迈步走进西屋。
他在屋内简单地搜寻了一下,随后从自已的储物装置中拿出化肥交给陈秋萍。
“程治国同志真是太出色了。”
陈秋萍眼中流露出温柔的光芒,微笑着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每亩产量能显著提高,那你一定会成为举国闻名的人物,青史留名。”
接过东西时,她的手指轻柔地划过程治国的手背,
这一举动让程治国眉毛微微一挑,抬起头来看向她,
而她的脸色却依然平静,仿佛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
“治国同志,我们今后在耕种上遇到问题,一定会向你请教。”
“当然可以。”
这是绿茶还是心机?真是让人受不了。
现在还只是小有名气,就已经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真等到扬名天下,不知道还会惹出多少是非。
想到这里,程治国不由得感到一阵无奈。
拿到东西后,王福生等人便离开了,没有打扰程治国接待其他客人。
来到庭院,旁边有人好奇地问道:“这位同志,你们是程治国的亲戚吗?”
“不,我们来自农业局,”
王福生微笑着回答,“我们是来找程治国同志请教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