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街头小事,沈抗美初次见识到了北京这座城市里那些不起眼但琐碎矛盾的真实面貌,开始意识到为何在居委会工作的易钟嗨和那位耳聋的老人能够获得尊重与面子——因为他们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而不把这些麻烦带上街道办事处。
这样下来,街道办事处的压力减轻了,自然而然地也会更加重视像易钟嗨和那位老奶奶这样的社区协调人。
若想在胡同四合院内顺利成长,就得解决掉这种社区间的问题,但这绝非易事,尤其对一个小孩而言。
真是让他发愁。
“哟,这不是小抗美嘛?”白警官一边整理她短至耳际的发辫,眼里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华。
另一位警察也被吸引了注意力,感叹于面前的孩子的变化。
“小家伙都长这么大了,还能走动了啊?”
办公室里的其他人听到白警官的话也开始围观这个小天使般的存在,都围了过来。
沈抗美抬眼望去,看到眼前的两位熟悉的面孔愣了一下——不正是《光荣时代》中的白玲和郑朝阳吗?
他心中的疑问愈发加深: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穿越了几部电视剧的历史背景?
白玲温柔地弯下身子,抱起了他,“我的天呀,小抗美,你都快一周岁了吧,时间真的好快,郑朝阳你还记得吗?以前我们总说在巡逻的时候去院子里看看抗美,结果忙得不可开交,处理电厂案件就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现在,小抗美竟然已经开始走路了!”
刘惠真道:“抗美,这两位是你的救命恩人,他们是在街道办事处找到你的!”
沈抗美眼眸一亮,紧紧抱住白玲的脖子,在她的脸上吻了一下。
这让白玲高兴得直笑:“小抗美,真是太可爱了!哎呀,你怎么这么小,要是你大一点,我就嫁给你了!”
沈抗美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心想,结婚的事就算了,但看白玲的模样还不错,将来若能有个女儿,他或许可以考虑娶进家门。
郑朝阳凑近说:“小抗美,也给哥哥亲一下!”
沈抗美瞥了郑朝阳一眼,便直接转过身去,躲进了白玲温暖的颈间,不管郑朝阳怎么说都不愿再露面。
郑朝阳感到十分沮丧:“这小子,明明最先发现你的人是我!”
白玲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太久没洗澡了,抗美不喜欢你这种不讲究卫生的人,是不是呀?”说完,还亲了一口沈抗美的小脸蛋,惹得沈抗美一脸尴尬,心里却想,又说我不干净...
因公务在身,白玲和郑朝阳没在街道办多待,随即离开了。
待两人离去,街道办的人,连同王主任都围了过来:“咦,这不是小抗美吗?已经长得这么大了?时间真快呀,来,让王阿姨抱抱好不好?”
沈抗美朝着王主任挥挥小手,那个时代,“单位制”和“街居制”是新中国的重要组织结构,主要目的在于高效、低成本地管理社会,构建基础 和社区骨干之间的联系机制,通过骨干的部分代理作用达到调控小区的目的。
简言之,积极分子参与推荐工作,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各种事务,皆由街道办负责!
与街道办建立良好关系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沈抗美的母亲及“豆芽”姐姐还居住在95号大院的时候——那里不是普通的大杂院,而是环境优美的四合院!
于是见到王主任时,沈抗美以孩童的天真无邪展开双臂喊道:“阿姨,我想阿姨!”
这一句话立刻融化了王主任的心:“哦,这孩子,当初我还抱着他去找人家家呢,以为他长大了会忘了我,没想到他还记得。”“真是一点就灵的孩子!”
“好,让阿姨也抱抱你,我也正打算要孩子,让我沾沾喜气,也能有像你这样的乖宝!”
一时之间,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沈抗美身上。
初次踏入街道办,沈抗美便迅速赢得了所有人的好感。
人们热情地欣赏着他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回归各自忙碌的工作之中。
刘惠真将沈抗美揽入怀中,而他看着桌上1953年的家庭教育宣传画,这是一幅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教导家长如何正确育儿的海报!
其中提到的内容,比如:
“小孩子好奇心重,并非存心捣乱,而是好奇物品损坏后的模样;可以给予替代物品来满足他们的好奇。”
旁边配图则展示了如何通过合适的方法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包括如何平衡亲子间的爱,既不过分溺爱也不冷漠疏远:“不可溺爱也不应缺乏爱心,缺乏爱抚会使孩子性情变得暴躁,而体罚责骂并不能作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面对着一张张的宣传画,沈抗美震惊得睁大了眼睛,这些教育方式,在实际效果上,远超过后代的教育手段!
其中竟包含了性教育的宣传内容!如“妈妈,我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后附有生命起源的详尽解释。
沈抗美凝视着这些宣传材料,脑嗨钟不由得闪现起未来那些带有误导性质的教材,对比之下,1953年的家庭教育,在某些方面上,仍然显得先进。
刘惠真把宣传海报整理妥当后,就将其张贴到了公告板上,贴完以后,带着沈抗美朝救济站走去。
途中,她们遇到了背着儿子秦淮如,而秦淮如看向沈抗美的眼神充满了敌意。
显然,她仍在对沈抗美曾经戏弄小秦,让他变成一个小花脸的恶作剧怀恨在心,小秦见到沈抗美也不甘示弱,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比划着,而沈抗美则向他做了一个调皮的鬼脸。
当沈抗美看到秦淮如步入了扫盲班时,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心中一惊:难道秦淮如打算来扫盲班学习?未来她的初中学历是否是在这里凑出来的?
但若秦淮如真的能在扫盲班里认真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之前,也许真有改写命运的机会!
当然,前提是她确实在学习,而不是来滥竽充数。
毕竟,在50-60年代,很多只为了 而来的人,最终无法在领导或技术工人岗位上立足,说明那个时代对此要求严格。
因此,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原著中秦淮如后来被迫顶替贾东旭的岗位才勉强在轧钢厂找到工作的境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这一切,秦淮如本人自然是无从知晓。
带着她的儿子踏入扫盲班,当她见到里面的秦老师时,双眼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