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老易啊,你有什么急事吗?”刘海中略带不满地问,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胃正饥渴着,却被易中海唤来了。
“坐下老刘,今天我们聚集是为了贾家的事情,你早上也看到了,他们的房子变成了那样,东旭还在医院,我们这些大爷总得做些什么。"
“那你具体有什么计划?”三大爷好奇地问。
“我想组织一次全院的会议,呼吁大家捐款帮贾家度过难关。"
“捐款!老易,你也知道我家的条件,一家六口靠我一人养活,实在是拿不出钱。"
易中海理解三大爷的处境,也知道无法寄希望于他的贡献。
“阎哥,到时候意思一下就好。"
三大爷听到这番话放心了许多,然后三人通知刘家兄弟和阎家兄弟准备召集全院居民会议。
王建国家中,王建国与父亲、母亲正在用餐,桌上摆放着一碗西红柿炒蛋、一条清蒸鱼以及一道辣炒肉,这些菜品甚至不输许多家庭的新年菜肴。
“王主任,你在家里吗?”
王建国的父亲听到了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刘光天。
“刘光天,是什么事呢?”
“哦,是我爸让我告诉大家,今晚要召开一次全院的会议。"
王建国的父亲点了点头:“知道了。"
晚饭过后,人们陆陆续续来到四合院,有的提前到场的人聚在一起聊天。
“大家猜测今晚召开全院会议是因为什么呢?”
“还能为了什么事,当然是贾家的事,昨天才发生火灾,今天就得开这样的会,肯定是为他们筹款。"
“我觉得也是这样。"
这时,傻柱从屋里搬出了一张桌椅,几名老前辈随后跟进。
王建国提着一个小凳子跟着父亲一起来到了院子里的集合地。
当王建国踏入庭院之时,里面已经汇聚了许多人。
庭院正 ** 摆放了一张八仙桌,三位尊长者坐在旁边,正位上坐的是易中海,左边为刘海中,右侧则是阎埠贵,几人的气势颇为显赫,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随着人数的凑齐,大院的领头人物易中海起身发言:“诸位,我想今儿聚在这里的原因大家心里都有数,确实是为了贾家的事。
昨晚发生的火灾让贾家损失惨重,东旭也因遭到几个地痞流氓的攻击而卧床医院。
作为贾家的左邻右舍,我们应该挺身而出给予帮助。"
言语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但这却未能完全说服在场的所有人,比如王建国。
他就觉得有些嘲讽意味——说到邻里相恤,在其他人家遇事时为何没见这位易大爷主动召 ** 议呢?
“现在贾家陷入了困境,家庭经济来源中断,家里只剩下一位老人、一位怀孕的妇人还有两名儿童,这样的境况令人堪忧。
我们这里素来被称作先进的四合院,面对此事绝不能袖手旁观。
因此,经过我们几位商议决定组织一次全院募捐,希望能够汇聚大家的力量帮助贾家渡过难关。"
“首先,请允许我做个示范。"待气氛营造得相当充分,易中海带头捐赠,拿出钱包内的二十元放在桌上。
看到这一幕,刘海中不甘示弱,立刻从自已的衣袋内掏出了同样数额的钱财,他内心认定自已未来会成为新的老大,凡事都渴望与易中海平起平坐。
对此,易中海心中早有预料,刻意展示手中的钞票数量也是期望激励其他人加大捐赠力度。
至于另一位老大,则仅从口袋中拿出了半块大洋,即使周围的人都在注视他,他也显得毫不在意地说:“各位都是明白的,我家的财务情况也不宽裕,确实拿不出更多的余钱。"
这一说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同与同情。
随后,轮到了一个被大家称呼为“憨直”的小伙子,他掏出了十五元。
如果不是几天前刚帮过邻居何雨润忙的话,也许还可以贡献更多些。"憨直”把钱放上桌面,并且特意回头向人群中的徐大庆发话。
“徐大庆,我这里先拿出十五块,你准备捐多少?”
“憨直”很清楚自已正是这个精明家伙的克星,尽管徐大庆心机重重,但他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触发对方的情绪波动,迫使他做作出非理性的选择。
事实证明,“憨直”的预判是对的,徐大庆未及身旁娄晓娥的反应,直接从口袋中掏出了十六块钱,嘴里还不忘挑衅地说道:
“瞧好了,爷爷这次出手十六块,超过你整一块。"说完便把现金重重拍到了桌上,随即融入到人潮之中。
“哦,我说这徐大庆,你的行为还真难捉摸,平日里一提到要帮忙贾家你就各种阻止,可怎么一到自已这儿就变得如此阔绰?”对于这一变化莫测的态度,娄晓娥感到困惑并质问到。
徐大庆烦躁地挥了挥手,实际上他已经对自已的冲动行为后悔不已。
毕竟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他的月薪加上偶尔去农村放映电影所赚取的报酬合计起来还不到五十块钱的情况下,这次捐款无疑让他损失不小。
然而为了维护自已脸面,此刻只好忍痛承受。
他怒视着人群中得意洋洋的傻柱,而傻柱不仅不为许大茂的凶狠目光所动,反而更显得意。
这么多年,傻柱和许大茂之间早已积累了许多恩怨,对方也多次找自已算账,但结果总是以自已获胜告终。
“傻柱,你等着瞧!”
贾张氏紧紧盯着桌上的钱,数目已经超过七十块了。
这些钱很快就要属于自已了。
受这几位的影响,大家都陆续开始捐款,有人捐一元,有的捐几角,甚至有的人家没有钱就贡献了几斤玉米面,不一会儿,桌面便垒起了一小堆。
三大爷在一旁认真记录每一家捐了多少。
一大爷接过捐赠记录本,细致检查着每一项记录,忽然,他发现一个事实:王父没有捐款。
这件事让他颇为恼火——王父身为一个十四级的干部,每月薪资138元,竟未贡献分文。
易中海将记录本归还给三大爷后,转头对王父大声问道:“王主任,你为什么没捐呢?”
那时,王建国正陪着父亲在嗑瓜子,闻言王父冷冷一声哼鸣,不予理睬。
“王主任,您是我们院里最大的领导,收入也是最高,月薪达到138元,却分文不出。
这要是传出去多不好听啊。"易中海的话语明显带有威胁意味。
“是呀,王主任,你家这么富有,给我们点也没什么。
我看你今天给三十,不给五十就完了。"贾张氏趁势提高要求。
“确实,王主任,我家的日子很难过,求您帮忙一下吧。"秦淮茹一如既往地以泪眼攻势博取同情。
王父刚想开口却被王建国制止了。
他知道自已的儿子打小就有着独到的主见,这次不妨看看他是怎么应对的。
“一大爷您想要我捐对吧,好吧,您稍等。"
王建国迅速奔回家中,母亲看到儿子急匆匆地回来,心中不解,想要询问发生了何事。
“妈妈你先别问了,我记得你说过秦淮茹以前来我家借过一些东西,还有欠条是不是?那些欠条现在哪里?”
“在你爸爸书房的桌子上放着的那个盒子内,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
王建国找到那个盒子,从中翻出了数张欠条,特意挑出一张借了两斤玉米面的欠条,再次赶回庭院,将这张纸片放在众人面前的桌面上。
“三大爷,这是什么啊?”旁边刘光天好奇地询问。
三大爷拿起那张欠条开始朗读:
“今从李秀芸处借用两斤玉米面,定当偿还。"落款正是秦淮茹的名字。
“这是欠条?小建国,你是来开开玩笑吗?”
众人不解其意,全都等待王建国的解释。
“这不是笑话,这是我能‘捐赠’的东西。"
傻柱一听王建国如此说,立刻情绪高涨起来。
“我说王建国,就算是同窗好友秦淮茹家有难,你也拿张欠条来凑数?”
“傻叔,这不仅仅是张欠条,更是一份心灵的安慰。"
“哈哈,那你说说看,怎么就成了心灵安慰了?”傻柱被王建国的话给气乐了。
“傻叔,要是你向别人借钱,会不会觉得心不安?”
“会的。"傻柱点了点自已的脑袋,表示同意。
“你会这么觉得就证明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那么,那些借钱不还却又毫不在意的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王建国说到这里有意停了一下,周围的几个邻居纷纷把目光投向他,期待接下来的言论。
“这种人,要么是不要脸的家伙,要么是 ** 极了,反正就是脸皮比城墙还厚,不识抬举。" 王建国一口气列举了好几个贬义的成语。
“傻叔,你认为贾家就是这样的人吗?”
傻柱听完,看了看身边的秦淮茹,摇着头回答:“秦姐不可能是那样的人。"
“既然你也同意她不是那种人,那为什么她这么久还没还款呢?这说明,她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挣扎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