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明白,这种美好生活在谁的帮助下得以实现。
一切归功于云易!
归功于这位神!只是这位神明现居于赵家庄中。
虽然杏花村距赵家庄并不遥远,仅十几里路程,若靠步行往返一次则需逾一个小时。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每日往来于两个地方之间。
褚纪与夏侯兴并非不明事理之人。
他们深知,如果现状持续,
他们作为第一批遇见神的人物可能会丧失地位,甚至逐渐被边缘化。
正所谓‘占优势的地位更容易受到恩惠’。
为了出类拔萃,为了不被忽视,
必须加强与赵家庄和神灵间的联系。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全体迁移成为赵家庄的成员。
或许这代表着将失去杏花村的一切,特别是那熟悉的家园。
但为了更好的未来,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是未来值得把握。
面对现状与未来的抉择,他们果断选择了前者。
褚纪和夏侯兴并没有隐藏,坦率地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云易追问:“你们真的打算让所有村民加入赵家庄吗?”
他接着问,“那么杏花村的土地和杏花林怎么处理呢?”
褚纪立即回答:“我们并不会轻易放弃那些,我们两家考虑的是轮流前往照顾这些农田和林地。”
这是一种解决方案,却绝非最佳。
一旦住进赵家庄,每天来回将近六十里的路程加上照料田地和林子的时间,无疑会给村民增加巨大的负担。
思考了一下,云易提出建议:“我赞成统一管理,但整体迁移至赵家庄似乎并不恰当。”
他继续说道:“我建议你们仍居住在杏花村。”
对此,褚纪和夏侯兴显得有些迟疑:“但是……”
“无需‘但是’。”
云易打断了他们的犹豫,“杏花村已经由你们精心耕作了多年,若轻易放弃实属惋惜。”
他提出了一种新方案,“这样吧,我计划在杏花村与赵家庄之间建造一条铁路,以减少你们每天的往返之苦。”
“轨道?”
不仅褚纪和夏侯兴感到好奇,旁人亦然。
虽然名字简单明了,但对于他们来说完全陌生。
“神仙大人,您的意思是建一条连接两村的路吗?”
褚纪小心试探。
云易点头并摇头:“确切是条路,但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路途。”
“这种路由木材和铁制造而成,称为铁轨。”
“修筑完成之后,只需要在轨道上放置小型车辆,便可以实现快速移动。”
虽然《我的世界》中的铁轨速度并不特别快——最快也只能达到每秒八米——但是对于东汉末年的技术水平,这已是极高的效率了。
每小时大约能行走28.8公里,足以覆盖杏花村到赵家庄之间十余里地的距离。
平均而言,村民们可以在这两个地点之间大约每十五分钟到达对方。
此外,在两者之间铺设铁轨还带来了许多其他优点。
首先,能够促进两个村落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在遭受外敌威胁时,两地居民可以迅速互相支持。
即使分散两处,实际上构成了紧密相连的一个集体。
而为了最大化发挥这一设施的效果,云易不打算在地面上建设,而是计划将其置于地下。
这类似于后世的城市轨道交通。
在地下铺设不仅可以避免地表可能遭遇的风险,还能显著缩短实际通行路径。
因为从杏花村到赵家庄虽然按传统路线约为二十里,但直线距离估计仅约为十里。
这样的话,穿越两地的实际耗时仅需约十来分钟。
在未来的标准下,这样的通勤时间简直无法想象。
听完云易的解释,
尽管对轨道的具体形态依旧模糊不清,褚纪和夏侯兴却能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创新提议。
云易没有进一步解释过多细节,他认为行动胜于言辞——任何言语都无法取代亲眼见到成果所带来的信服力。
展示的机会将来还有许多。
然后,云易转换话题说道……
“但这些都是基于一定条件的。”
褚纪与夏侯兴的心中立刻紧张起来,小心地询问道:
“仙师,请问是什么条件?”
云易缓缓开口说:
“自今日起,你两族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包括农田、果园、住宅等——其所有权都将归我所有,由我来负责统一分配和管理。”
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的呼唤。
无论哪个时期,几乎没有任何朝代或国家能够摆脱土地与财富集中所引发的历史宿命。
每个政权末期往往难以逃避土地私有化以及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更贫。
为突破这一恶性循环,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控制土地集中趋势及推行财富再分配措施。
尽管目前赵家庄和杏花村的人口还不足以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经济重组需求,但预防潜在的土地垄断问题应成为当务之急。
在未来的新中国中,防止土地过分集中的一贯做法是通过将所有土地收为国有的方式来实现资源公平利用。
云易计划采用这一策略的部分原则作为指导。
不过,在东汉末年的背景下,执行完全意义上的国家土地所有权改革几乎是不可行的。
因此,他考虑利用自已作为神仙的独特地位与影响力,
即将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名义上划归自已。
这样,只要他一直坚守为民着想的理想,则实质上这些土地也将服务于整个社会大众的利益。
实际上,这一模式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理念中“皇帝为最高主宰,土地和民众均属于君主”
的概念,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与转换,即将“君权”
转变为个人独有的“神权”
。
这种方法更适合当时的人民理解和接受。
尤其在封建社会结构中,这条道路或许仅由云易一人能顺畅实施。
其他人哪怕有所尝试,也很可能会遭到封建势力的联合 ** ,例如历史上企图进行类似尝试的西汉末代的王莽。
当王莽试图推行国有化的土地政策时,尚未行动就已经遭到各地方士族大家的反感和 ** 。
即便没有后来的刘邦 ** ,新朝始终难逃衰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