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注释】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以言语才能著称。
问曰:问道。
赐也何如:我(端木赐)这个人怎么样?(“赐”是子贡自称)
女器也:你是一种器具。(“女”通“汝”,即“你”)
何器也:什么器具呢?
瑚琏也:宗庙里盛放粮食的贵重礼器,象征高贵有用但非最高境界。
【大意】
子贡问孔子:“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你像一种器具。”子贡追问:“什么器具?”孔子说:“是瑚琏(宗庙中贵重但非终极的礼器)。”孔子用“瑚琏”比喻子贡,既肯定了他的卓越才能和重要作用(如瑚琏般珍贵),也暗含提醒:器皿再贵重,终究是被使用的工具,而非“道”本身。子贡虽才华出众,但仍需修养德行,向“君子不器”的境界迈进。
【故事】子贡的醒悟
子贡,这位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的智者,其声名远扬,不仅因他曾以卓越的口才成功化解了鲁国的外交危机,更因他在商业领域的非凡成就而备受瞩目。然而,有一天,子贡却对自己在老师孔子心中的地位产生了疑问。
那日,子贡鼓足勇气,向孔子询问老师对他的评价。当他听到孔子称他为“瑚琏”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喜悦。毕竟,瑚琏可是宗庙中那华美无比的祭器啊!它镶金饰玉,专门用来盛放珍贵的祭品,其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贡的心境渐渐发生了变化。他注意到颜回,那个与他一同受教于孔子的同窗,虽然过着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却能安贫乐道,自得其乐。更令子贡困惑的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誉有加,甚至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
子贡不禁心生疑惑:“为何老师对颜回的评价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我这被比作瑚琏的人呢?”带着这个疑问,子贡再次来到孔子面前,虚心请教。
孔子微笑着看着子贡,缓缓说道:“子贡啊,瑚琏固然珍贵,但其本质终究只是一件器物,它的存在是为了被人所用。而颜回之德,却如同天地一般广阔无垠,他能够包容万物、化育众生,且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规矩。”
子贡听后,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他突然意识到,一首以来,自己对于价值的理解是如此肤浅和片面。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华丽与尊贵,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品德和修养。
曾经,子贡以瑚琏自比,认为自己就像那精美的瑚琏一样,有着独特的用途和价值。然而,现在他明白了,瑚琏虽然珍贵,但它终究只是一种器具,其价值是有限的。而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的是那种超越器物层面的、如天地般宽广的境界。
子贡深刻地领悟到,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才能和用处,但这种用处仅仅局限于“器”的范畴。而真正的君子,应该像《易经》中所说的那样,“形而上者谓之道”,即超越具体的才能和功用,以仁德为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拥有真正的价值。
从此以后,子贡不再以瑚琏自比,也不再炫耀自己的才能。相反,他开始更加谦逊地对待他人,努力修炼自己的德行。他深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贤者,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