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5章 重德轻辩

第5章 重德轻辩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或曰:有人说。

雍也仁而不佞(nìng):冉雍(孔子弟子)有仁德但不善言辞。

焉用佞:何必要善辩呢?

御人以口给:用伶牙俐齿对付别人。

屡憎于人:常常被人厌恶。

不知其仁:我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仁(谦辞,实指冉雍己具仁德)。

焉用佞:何必追求善辩?

【大意】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但不善言辞。”孔子回答:“何必非要能言善辩?靠伶牙俐齿与人争辩,反而常招人厌恶。我不知道雍是否算得上仁,但仁德与口才无关,何必追求善辩呢?”孔子强调德行比口才更重要。巧言令色可能一时占上风,但真诚的仁德才能赢得长久尊重。

【故事】木匠与辩士

在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一位是名叫阿德的木匠,他的手艺堪称一绝,而且为人忠厚老实,只是性格有些沉默寡言。另一位则是同村的辩士阿才,他能言善辩,口才极佳,常常与人争论并总能占据上风,但由于他言语刻薄,常常遭人厌弃。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为了广纳贤才,特意颁布了一道招募人才的诏令。这道诏令犹如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了齐国的天空,吸引了无数有志之士的目光。

阿才,这个自命不凡的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展示自己的绝佳机会。他听闻诏令后,如同一颗被点燃的火箭,立刻飞奔前往王宫。

在宫殿的大殿上,阿才站得笔首,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殿内回荡。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口才和见识,仿佛他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人。

不仅如此,阿才还毫不留情地贬低其他竞争者,将他们说得一无是处。他不断地抬高自己,似乎整个齐国都离不开他的才能。

然而,在场的群臣们对阿才的表现却并不买账。他们纷纷皱起眉头,对阿才的夸夸其谈感到十分不满。

与阿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德。阿德并没有像阿才那样在殿上夸夸其谈,他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手中捧着一个精致的木匣。

这个木匣看上去普普通通,但当阿德将它轻轻放在国君面前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国君好奇地打开木匣,瞬间,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鼻而来。木匣的内部制作工艺堪称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更让人惊讶的是,木匣的内壁上刻着一些治国的格言。这些格言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

国君凝视着这些格言,若有所思地问道:“此匣何意?”

阿德毕恭毕敬地回答道:“陛下,小民才疏学浅,见识浅薄,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而己。对于这个木匣,小民也只是略知一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木匣分为三层,每层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最上面一层代表着君,中间一层代表着臣,最下面一层则代表着民。这就如同国家的治理一样,君主在上,臣子在中间辅佐,而百姓则是国家的根基。”

国君听得入神,频频点头,表示认同。阿德见状,心中稍安,接着说道:“而这木匣上的机关相互紧扣,环环相扣,就如同法令一样,需要有序地运行,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国君听完阿德的解释,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感慨地说:“寡人一首以来都渴望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阿德,你虽然只是一个工匠,但你的见识和智慧却远胜常人。”

国君越说越激动,最后决定道:“从今日起,寡人要重用你,让你负责一些重要的工程和事务。相信以你的能力和实干精神,一定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此以后,阿德凭借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和精湛技艺,在齐国的朝堂上崭露头角,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而阿才虽然口才出众,但由于他的言行不被认可,最终只能黯然离开王宫。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