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4章 人格修养

第14章 人格修养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注释】

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奢靡,强调节制物欲。

居无求安:所住不要求安逸,强调不耽溺物质享受。

敏于事:做事勤勉,强调行动力。

有道: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正:修正、修善。

【大意】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过多的讲究饮食的饱足,体现对物质生活的淡泊,重视精神追求。不贪图居住的安逸舒适,强调心境胜过外在环境。做事勤勉高效、说话谨慎克制,体现务实态度与自我约束。主动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虚心求教对自己的言行予以修正。能做到这些方面才是真正的“好学”,学习的本质就是修身。

【故事】好学君子陆明远

建元三年春,江南梅雨未至,姑苏城却己笼罩在连绵阴云中。城南陋巷里,二十三岁的陆明远正借着破窗透入的微光临帖。案上粗陶碗里半凉的粟米粥泛着青灰,这是他用昨日抄书所得换的最后口粮。

"明远兄!"急促的叩门声惊落笔尖墨滴,来人是同窗周文焕。他锦衣玉带与这漏雨的茅屋格格不入:"县尊大人正在遴选赈灾书吏,月俸五石!"

陆明远搁笔起身,露出打满补丁的麻布首裰:"文焕兄知晓,我志在秋闱..."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哭喊。推窗望去,城隍庙前挤满衣衫褴褛的灾民,几个衙役正挥舞木棒驱赶人群。

"秋闱尚在九月。"周文焕压低声音,"家父与县丞有旧,若兄台愿为幕僚..."他话未说完,陆明远己抓起斗笠冲入雨中。

城隍庙前,老妇抱着发热的幼童缩在墙角。陆明远蹲身把脉,解下腰间玉佩递给药铺伙计:"换三钱柴胡、五钱石膏。"转身对呆立的周文焕说:"烦请文焕兄召集城中医馆学徒,在庙前支起粥棚。"

三日后,当苏州知府沈墨林微服巡察至此,见到的场景令他震撼:八口大锅蒸腾着米香,二十余名书生有条不紊地分诊施药。陆明远正在给哭闹的孩童喂药,袖口沾着药渍,声音却温和如春溪:"良药苦口,饮罢给你讲孙猴子的故事可好?"

"好个'敏于事而慎于言'!"沈墨林抚须赞叹。他注意到陆明远腰间玉佩己换成麻绳,脚上布鞋露出趾头,却将官府赏银全数换成药材。当夜,知府邀陆明远入府。

雕花厅堂内,沈墨林烹茶问道:"陆生如何看待《尚书》'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烛火摇曳,陆明远躬身答:"晚生浅见,勤在济世之志,俭在养德之心。"突然,他注意到知府手中茶盏裂而未弃,豁然笑道:"大人这越窑青瓷,裂纹恰似寒梅映雪。"

沈墨林眼中精光乍现。次日,陆明远被破格荐入府学,却婉拒独居雅舍,坚持与寒门学子同住通铺。每月朔望,他必往城西拜访退隐大儒顾炎之。首次登门,顾老正在院中锄地,头也不抬:"《孟子》'天将降大任'章,何解?"

陆明远褪去外袍接过锄头:"空谈不如躬耕。"烈日下,他边劳作边背诵朱子注疏,汗透重衫。待日影西斜,顾老方指着新翻的菜畦说:"土膏微润,犹如君子治学,既需深耕,又忌伤根。"

梅雨季节,姑苏疫病横行。陆明远白日在惠民局施诊,夜间整理顾老口授的《疫病札记》。某夜暴雨倾盆,他护着药箱冲回顾宅,浑身滴水却先拭净典籍。顾老叹道:"昔年颜回箪食瓢饮,子今日有之。"

秋闱放榜日,周文焕高中解元,宴请宾客于画舫。丝竹声中,他醉醺醺找到正在给乞儿授课的陆明远:"明远兄何苦至此?你本可..."话音未落,陆明远将《论语》递给识字的小乞丐,转身微笑:"文焕兄可还记得'就有道而正焉'?"

三年后,陆明远所著《赈灾十策》传入京师。皇帝朱批"知行合一",特召入国子监。离苏那日,百姓沿河相送。船过枫桥,他见舱内知府所赠的紫檀书匣,忽让船夫停舟,将书匣赠予岸上苦读的牧童。

"使君,这..."随从不解。陆明远望着水天相接处,轻声道:"君子之学,在明明德,何拘器物?"江风拂动他洗得发白的青衫,腰间玉佩早换成草编的蟋蟀——那是疫区孩童所赠。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