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章 君子务本

第2章 君子务本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孔子的一名弟子,姓有,名若。

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姐妹。

鲜:指稀少,强调孝悌对行为的约束。

未之有:倒装句“未有之”,双重加强语气,说明逻辑上的不可能。

仁:由“人”、“二”构成。“二”可看作是重文符号,也代表“人”;但又不与“从”

(從)雷同。仁的本义是“对人亲善”。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大意】

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姐妹的人,喜好冒犯上级,这种情况很少的;不冒犯上级的人,却爱造反,这种人是从来没有的。作为君子会致力于根本的事情,基础的事情做好了道德品质自然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姐妹,这就是“仁道”的基础吧。

【故事】孝悌村的秘密

在云雾缭绕的山谷里,有个叫“孝悌村”的小村庄。村口立着一块青石碑,刻着“孝悌为本”西个字,传说这是几百年前一位白胡子老神仙留下的。村里住着个叫小竹的男孩,总爱问爷爷:“为什么咱们村从没有打架抢东西的事呀?”爷爷捋着胡子笑了:“走,带你去后山看老树根。”

后山瀑布下,小竹和爷爷撑着竹筏采药。突然浪花翻涌,竹筏咔咔作响,爷爷却稳稳站着说:“快看水底!”

小竹趴下一瞧——**十几根粗壮的竹根**像大手一样,从岸边老竹丛里伸出来,死死扣住河床。“没有这些根,竹筏早被冲走了。”爷爷敲了敲他的脑门,“做人就像竹子,得先扎好根。”

当晚,爷爷搬出三个落灰的木匣:

第一个匣子装着发黄的信,记录着太爷爷照顾病重父母时,每天背柴换药,还笑着给父母吹竹笛;

第二个匣子放着半块玉佩,听说曾祖父的哥哥为护弟弟,在土匪来时故意引开追兵;

第三个匣子空空如也,爷爷却说:“这是留给你的——当年老神仙说,孝悌传满十代,匣子就会显灵。”

秋天收粮时,一伙山贼冲进村子。村民却不慌不忙,领头的麻脸山贼举刀吼:“快交粮食!”八十岁的阿菊婆婆颤巍巍端来热粥:“孩子,饿了吧?”瘸腿的李叔拍拍麻脸贼肩膀:“我年轻时也当过流寇,后来给老母亲端了三年洗脚水,才懂……”麻脸贼突然蹲在地上大哭——他想起自己病死时还念叨着“别做坏事”的娘亲。

那夜,第三个木匣突然泛起金光,浮现出老神仙的幻影:“孝悌不是做样子,是把家人放在心里。心里装着父母兄弟的人,就像竹子扎了根,狂风吹不倒,洪水冲不垮。这样的人,怎会欺压弱小?怎会祸乱世间?”

金光化作无数萤火虫,落在每户窗前。从此,孝悌村的孩子都会唱:“爱家的小树慢慢长,孝悌是根藏土壤,根儿扎实干儿壮,结出仁爱满枝香。”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