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3章 表里如一

第3章 表里如一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言令色:巧言是一个人可以修饰的语言行为(花言巧语),令色是指其外在的表情及肢体行为(伪善讨好的表情)。

鲜:少的意思。

【大意】

孔子说:“用花言巧语和伪善讨好的表情取悦他人,这样的人很少会有真正的仁德。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仁”反面,巧言令色在动机上带有伪装性和欺骗性,多半都有其不可告人的私欲;重点强调与人交往要多一些真诚,说话谨慎小心、言行一致。”

【故事】巧言令色的教训

在一座风景秀丽、宁静祥和的小镇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勤劳善良,有的精明能干,而其中有个叫张善言的人,将“巧言令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善言生得一副好口才,说起话来如春风拂面,让人听着格外舒服。一双眼睛总是笑意盈盈,见人未语先笑,再配上恰到好处的夸赞,总能轻易博得他人好感。镇上的人起初都觉得他热情好客、善于交际,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迅速与周围人打成一片,很快就在小镇上拥有了不错的“人缘”。

小镇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李大爷,经营着一家历史悠久的杂货店,生意一首不错。张善言时常到李大爷的店里闲逛,每次去都对李大爷一通夸赞,“李大爷,您这店里的东西摆放得整齐有序,一看就是有几十年经验的老行家!”“李大爷,您这身体硬朗得很,肯定能长命百岁,以后还得多向您请教经营之道呢!”李大爷被他的甜言蜜语哄得十分开心,渐渐地把他当作自己的晚辈,对他信任有加。

一日,张善言满脸愁容地找到李大爷,眼眶泛红,声音哽咽地说道:“李大爷,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我家里老母亲突然重病,急需一大笔钱治病,可我西处筹钱都凑不够。我知道您心善,看在我平日里对您敬重的份上,能不能借我些钱救救急?等我渡过难关,一定连本带利还给您。”说着,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李大爷见他这般模样,心中不忍,加上平日里的信任,便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借给他,还安慰道:“善言啊,别着急,先给老母亲治病要紧,钱的事慢慢还。”张善言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然而,从那之后,张善言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出现在李大爷的店里,更别提还钱的事。李大爷去他家找,却发现早己人去楼空。李大爷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悔恨交加,身体也渐渐垮了下去。

与此同时,小镇上开布庄的王老板也遭遇了张善言的“巧言令色”。张善言多次到王老板的布庄,对王老板新进的布料赞不绝口,还说自己有许多外地的朋友,一定帮王老板大力宣传,拓展生意。王老板被他说得满心欢喜,对他十分热情。后来,张善言提出想赊一些布料,称自己有个大客户,拿到布料后就能赚到一大笔钱,到时候不仅会付清货款,还会给王老板介绍更多生意。王老板轻信了他的话,让他拉走了不少布料。可结果,张善言再次失信,布料没了踪影,货款也分文未付。王老板的布庄因为这次损失,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生意一落千丈。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在张善言的巧言之下吃了亏。大家这才明白,这个表面热情、善于言辞的人,实则内心自私自利,毫无仁德可言。“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在张善言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他用花言巧语和虚假的表情迷惑他人,满足自己的私欲,却伤害了身边信任他的人。

后来,张善言在其他地方也因同样的手段被人识破,声名狼藉,再也无法凭借巧言令色骗取他人的信任和财物。而小镇上的人们,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明白了看人不能只看表面,那些只会用甜言蜜语讨好,却没有真诚之心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仁德,不可轻信。 大家在往后的生活中,更加注重观察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实际行动,而不是被巧言令色所迷惑。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