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4章 德化礼治

第4章 德化礼治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之以政:道通“导”,引导之意;政,指政令法规。意思是用政策法规来引导民众。

齐之以刑:齐,作规范解释;刑,指刑罚。意思是用刑罚手段来规范民众的行为。

【大意】

孔子说,用政令法规引导民众,用刑罚手段制约民众,民众虽然会免遭刑罚但同时也会失去羞耻心。用道德教化引导民众,用礼乐制度进行规范民众,民众不但会保有廉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纠正自己的错误。

【故事】两村记

临河而居的法严村,村口高悬着一块巨大的牌匾,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严刑立威”西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里正王铁面,是个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之人。他严格奉行着“盗一钱断一指”的律令,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绝不姑息。

某年,村里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村民们生活困苦,许多人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村民李二牛偷偷地跑到里正家的田里,挖走了一些田薯。

然而,李二牛的行为很快就被发现了。里正王铁面得知后,立刻召集了全村的人,举行了一场公开的审判大会。

在公审会上,王铁面面色阴沉,他当众宣布了李二牛的罪行,并毫不犹豫地挥起手中的大刀,斩断了李二牛的食指。刹那间,鲜血西溅,溅满了整个刑台。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恐不己。从此以后,村里的人们对里正王铁面的律令更加畏惧了。然而,这种畏惧并没有让村民们真正地遵守法律。相反,他们开始想方设法地“钻律令的空子”。

张木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心里暗暗盘算着:“反正偷够十次才会被斩断手,我只要每次都小心一点,不被抓住,就可以一首偷下去。”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大胆,经常趁着夜色去偷窃他人的财物。而赵货郎则更加狡猾。他总是在村子的暗处进行交易,将偷来的赃物转手卖掉。他还常常安慰自己:“只要不被当场抓住,就不能算是犯法。”不仅如此,村里的孩子们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他们在游戏中常常模仿公审的过程,将同伴当作罪犯来审判,以此为乐。

村民们表面上对里正王铁面的法令充满敬畏,但背地里却以“钻律令空子”为能事,这种现象在法严村逐渐蔓延开来。

在山麓的德礼村,有一条古老的家训——“礼门义路”,它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村民们的生活。每月初一,德高望重的长老周文渊都会在祠堂里讲授《礼记》,村民们纷纷前来聆听。在这个宁静的小村落里,还有一座特别的亭子,名叫“劝善亭”,供人们在闲暇时自省反思。

有一年,村里遭遇了饥荒,粮食变得异常珍贵。然而,周家却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自家的粮仓,将粮食分给了村民们。村民们感激涕零,纷纷前来领取粮食,队伍虽长,但秩序井然。

一天夜里,村里的孤寡老人孙婆婆发现自家的米缸被人偷走了。第二天清晨,村塾先生带着学童们诵读《诗经·伐檀》中的“不素餐兮”,仿佛是在提醒那个偷米的人。

与此同时,铁匠铺的学徒主动送回了一把多打的农具,他对铁匠师傅说:“昨夜我看到刘叔多拿了一把,所以今天特意送回来。”

到了午时,青年钱大勇背着荆条,跪在了祠堂前。原来,他就是那个偷米的人,他的母亲生病了,他实在没有办法,才会去偷孙婆婆的米给母亲熬粥。

周长老看着钱大勇,缓缓说道:“你的孝心固然可嘉,但你的行为却有亏。”说罢,他扶起了钱大勇。

这时,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着钱大勇。最后,村民们决定集体凑出三石米,帮助钱大勇奉养母亲。

十年后,蝗灾如恶魔般肆虐而来,所过之处,庄稼尽毁,颗粒无收。面对如此天灾,两个相邻的村庄——法严村和德礼村,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

法严村,这个以严苛律法著称的村庄,在蝗灾来袭时,迅速实行了宵禁。夜晚,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巡逻的士兵在黑暗中穿梭。然而,尽管宵禁森严,盗匪却如鬼魅般出没,频频作案。村民们为了抢夺有限的粮食,相互揭发,人人自危。最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场激烈的械斗爆发了,村民们手持棍棒,彼此厮杀,鲜血染红了村庄的街道。

而在德礼村,情况却大不相同。当蝗灾的消息传来,村长立即召集全村人,公开了粮仓的位置,并告诉大家,这些粮食是大家共有的,需要共同守护。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粮仓的首夜就遭遇了盗窃。第二天清晨,当村民们发现粮食被盗时,并没有陷入恐慌和指责,而是自发地组织起了巡夜队。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轮流守护粮仓。

就在巡夜队成立的第二天晚上,盗粮者竟然主动来到了村长面前,羞愧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是因为家中实在无粮可吃,才不得己出此下策。村长并没有责备他,反而安慰他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困难应该一起面对。随后,村长将存粮按照每家的人口数量进行了合理分配,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就这样,德礼村的村民们相互扶持,共同渡过了蝗灾的难关。而法严村,却在混乱和暴力中,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