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3章 孟孙问孝

第3章 孟孙问孝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大夫,姬姓孟孙氏,名何纪,“懿”是谥号。他是鲁国三桓之一,身份显赫。

问孝:向孔子请教孝道的含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贵族常因身份特权僭越礼制,孟懿子可能面临如何平衡身份与孝道的困惑。

无违:非简单的不违背父母,而是“不违背礼节”。孔子针对孟懿子的大夫身份,暗示其家族曾有僭越礼制行为(如使用天子规格的葬礼),故强调以礼为界。

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出身平民,性格务实。

御:驾车。弟子为师长驾车是当时的学生礼仪,暗示樊迟正在实践中领悟道理。

【大意】

鲁国大夫孟懿子请教孝道时,孔子回答:“不违背礼制”。后来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主动提及此事:“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不违背礼制”。樊迟追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照规定的礼节赡养侍奉;父母去世时,要按照礼制安葬;祭祀时,要按照礼制追思。

【故事】樊迟悟孝

鲁国都城,秋雨绵绵。孟孙府邸内,大夫孟懿子斜倚玉几,望着窗外纷飞的银杏叶出神。这位执掌鲁国兵权的贵族刚与家臣争执——父亲孟僖子临终嘱咐他拜孔子为师,可那些繁琐的周礼实在恼人。

"先生到——"门吏的通报打断了他的思绪。孔子青衫素履,携弟子樊迟踏雨而来,衣摆沾着泥点却步履从容。

"敢问夫子,何为孝?"孟懿子首起身,金线绣纹的深衣在烛火下流转暗光。他听闻孔子昨日批评季氏"八佾舞于庭",此刻问得别有深意。

孔子凝视案上青铜酒尊,那是诸侯形制的器物,本不该出现在大夫府中。"无违。"声音清越如碎玉,在空旷的堂内回响。孟懿子指尖一颤,盏中醴酒泛起涟漪。

归途上,樊迟执辔驾车,忍不住频频回首。孔子抚着车轼突然开口:"孟孙问孝,我答无违。"年轻弟子满脸困惑:"这是何意?"

马车正经过郊野,远处新坟飘着招魂幡,几个农夫抬着简陋棺木走向乱葬岗。孔子叹息:"生,事之以礼——就像上月你照顾病父,虽家贫仍典当玉佩请医问药;死,葬之以礼——不可如某些贵族逾制建陵,也不该像这些庶民草席裹尸。"

樊迟想起昨日见闻:孟懿子的家臣强征民夫扩建祖坟,石材规格分明是诸侯所用。此刻细雨中,孔子素袍己湿透,背脊却挺得笔首:"祭之以礼——非是杀百牛以充牲礼,而是心存敬畏,就像你每逢朔望(朔望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亡母供清水鲜花。"

车轮轧过青石,辚辚声中,年轻的樊迟忽然明白:那"无违"二字,是给权贵的诫勉,亦是给百姓的指引。孝不在排场,而在心存敬畏的每件小事——正如夫子被雨打湿仍端坐车中,只因"君子乘车,正位凝然"的礼数。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