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儿子,名彘( zhì),“武”是谥号。
问孝:向孔子请教孝道的含义。
其:代词,指子女。
【大意】
当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时,孔子回答:“要做到父母只为你生病这件事担忧,而其他的事情不需要父母为你操心。”
【故事】文渊的蜕变
北宋元丰年间,汴京城内一片繁荣昌盛,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好不热闹。
在这座繁华都市的一个僻静角落里,住着一户平凡人家。这家的主人名叫周文渊,是个年轻的举子。他家境贫寒,父亲在衙门里担任一名书吏,收入微薄,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则常年体弱多病,需要经常服药调理。
周文渊小时候性格顽皮,对读书毫无兴趣。他觉得读书枯燥乏味,远不如斗蟋蟀来得有趣。于是,他经常逃课去和小伙伴们一起斗蟋蟀,把学业抛诸脑后。
父亲得知后,十分生气。他深知读书对于儿子的重要性,便放下手中的公务,西处寻找周文渊的踪迹。每次找到他时,父亲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要认真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周文渊对父亲的话充耳不闻,依旧我行我素。
母亲对儿子的行为也深感忧虑。她担心儿子这样下去会荒废学业,一事无成。由于过度担忧儿子的安危,母亲的病情愈发严重,时常反复发作,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十六岁那年的秋天,周文渊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秋闱,本以为能一举高中,光宗耀祖。可事与愿违,他最终名落孙山,这一结果犹如晴天霹雳,让他如梦初醒,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整个人都呆住了。
那天,周文渊心情沉重地走进了一家茶楼,想要借酒消愁。就在他默默独坐时,邻座的几个人的议论声传入了他的耳中:“你们听说了吗?周家那小子,文不成武不就的,将来恐怕只能当个街溜子咯!”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首刺周文渊的心脏,让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从那一天起,周文渊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开始闭门苦读,每天五更天便起床,先为母亲煎好汤药,然后才匆匆赶往书院。在书院里,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心不在焉,而是全神贯注地听讲、做笔记。放学后,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贪玩,而是主动帮父亲整理案卷,分担一些家务。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文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他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三年后的省试放榜之日,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他高中解元!当报喜的官差登门时,周文渊正在后院劈柴。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手中的斧头也“哐当”一声掉落在地。
周父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封喜报,仿佛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一般。他的目光缓缓落在喜报上,那上面的字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他的心底,带来无尽的喜悦和欣慰。
周父抬起头,凝视着站在面前的儿子。这个曾经的小男孩,如今己经成长为一个懂事、稳重的青年。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坚毅,眼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周父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眼眶渐渐了。
“这孩子啊,自从懂事以后,就再也没有让我操过半点心。”周父感慨地说道,声音略微有些哽咽,“他总是那么懂事,那么努力,从来不给我们添麻烦。”
周父想起前几日儿子突然生病的情景,心中一阵酸楚。那时候,儿子偶感风寒,身体不适,可把他们一家人给揪心坏了。周父和周母日夜守在儿子的床边,担忧着他的病情,祈祷着他能早日康复。
然而,即使在病痛中,儿子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学业和梦想。他坚持躺在床上看书学习,不肯落下一点功课。周父看着儿子如此坚强和努力,既心疼又感动。
“这正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啊!”周父深深地叹了口气,“我们做父母的,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身体。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
周文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人都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让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