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己矣。”
【注释】
法语之言:合乎正道、法则的规劝之言,严肃庄重的告诫。
法:法则,规范,准则。这里指合乎礼法、正道的话。
语 (yù):动词,告诉,告诫。
从:听从,顺从。
贵:可贵,重要。合意:**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强调关键在于行动)
巽与之言:恭顺、赞许(你)的话,即委婉动听、顺耳讨好的话。
巽 (xùn):通“逊”,恭顺,谦逊。
与:赞许,称许。
说 (yuè):通“悦”,高兴,喜欢。
绎:本义为抽丝。引申义为理出头绪,寻究事理,分析鉴别。
说而不绎:(只是)高兴却不去分析鉴别。
绎:分析鉴别。
【大意】
孔子说:“合乎正道的规劝之言,能不听从吗?但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能不高兴吗?但分析鉴别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听从而不去改正,对于这种人,我也实在没有办法了啊!”
【故事】明镜台与迷雾谷
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镜书院”。书院的山长,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儒生,姓陈。他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学生:李勤和张悦。
一日,陈夫子检查功课,发现李勤和张悦的作业都字迹潦草,错漏百出。他面色严肃,当众批评道:“为学之道,首重心诚。字如其人,心浮气躁,字迹必乱;心不专一,错漏必生。尔等如此敷衍,岂是求学之态?需知‘法语之言’(严肃合乎道理的话),能无从乎?然‘改之为贵’!”
李勤听罢,脸上火辣辣的。夫子的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让他深刻认识到自己态度的轻浮。他回到住处,立刻找出之前的作业,将潦草的字迹一笔一划重新誊写,把错漏之处一一订正。他暗下决心,以后读书写字,必当沉心静气,一丝不苟。第二天一早,他第一个到学堂,恭敬地将重写的作业交给夫子。陈夫子看过,微微颔首。
张悦呢?他也觉得夫子批评得对,当时也连连点头称是:“夫子教训得是,学生知错了。”可回到住处,看着那潦草的作业,他心想:“不就是字写得差了点吗?意思没错就行,何必那么认真?”于是,他将作业本随意塞进书箱,转头就去玩耍了。他“从”了夫子的话——承认了批评是对的,却丝毫没有“改”的行动,作业依旧潦草如故。
过了些时日,书院举行了一次小考。李勤因为端正了态度,学习刻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张悦则因平日懈怠,成绩平平。
陈夫子当众表扬了李勤:“李勤近来进益显著,沉心静气,学业精进,实为诸生楷模。此乃‘巽与之言’(恭顺赞许的话),能无说乎?”
听到夫子的赞扬,李勤心里自然高兴,但他并未飘飘然。课后,他独自坐在窗边,拿出试卷反复审视。他心想:“夫子说我进步,是鼓励我。但这份试卷真的完美吗?这道题其实还有更优解法,那道题书写还不够工整……学问无止境,切不可因一时之得而自满。”他将自己的不足一一记下,打算日后重点攻克。
而张悦呢?他见李勤被表扬,心中羡慕。恰好此时,有几个平时爱嬉闹的同窗围上来,半开玩笑半奉承地说:“张悦兄,你其实聪明得很!这次没考好是运气不好,大意了。以你的才智,下次定能超过李勤!”张悦听了这些顺耳的话(“巽与之言”),顿时眉开眼笑,刚才因成绩不佳的郁闷一扫而空。他全然沉浸在“我很聪明”、“下次必赢”的幻想中,觉得同窗们真是知己。他根本没有去分析、推究这些话:这些话是真心实意还是客套安慰?自己到底差在哪里?该如何弥补?他只觉得听着舒服极了,飘飘然起来,更加觉得不必像李勤那样苦读了。
转眼间,年终大考将至。李勤牢记夫子的批评,持续“改之”,并理性对待表扬,不断“绎之”自身不足,勤学不辍,根基日益深厚。张悦呢?对夫子的批评“从而不改”,表面认错,行为依旧;对同窗的奉承“说而不绎”,只图开心,不思进取。
最终大考结果揭晓,李勤名列前茅,而张悦依然垫底。
陈夫子看着成绩,又想起两个学生的日常表现,不禁长叹一声,对另一位夫子感慨道:“子曾言:‘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己矣!’(只喜欢听好话却不分析鉴别,只接受批评却不改正,对这种人,我也没什么办法了!)今观李勤、张悦二人,岂非正应此语?李勤闻过则改,闻誉则思,故能日进;张悦闻过饰非,闻誉则迷,故停滞不前。前者如明镜台,尘埃拂去,愈发明亮;后者如迷雾谷,沉溺其中,方向尽失。对于张悦这样的学生,纵有良言万句,若其心不悟,其行不改,老夫又能奈何呢?”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真正的成长,在于将外在的批评内化为改进的动力,在于将外在的赞美转化为自我提升的清醒剂。仅仅停留在情绪层面,认错但不改、高兴但不思,是远远不够的,唯有落实到“改”和“绎”的行动与思考上,方能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