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25章 克己改过

第25章 克己改过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主:以……为主,注重。

忠:尽心竭力,忠诚。

信:诚实守信。

毋:不要。

友:结交朋友(此处作动词用)。

不:否定。

如:像,等同。

惮:害怕,畏惧。

【大意】

孔子说:“为人处世应当以忠诚守信为根本。不要结交品德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这句话完整展现了儒家修身的三个层次:立身根本、交友原则、改过态度。

【故事】慎择友勇改过

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城西的太学内,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三十岁的李守仁正伏案疾书,眉头紧锁,对周围同窗的讨论声充耳不闻。他身形瘦削,一袭青衫洗得发白,唯有那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守仁兄,关于《春秋》这段释义,不知你有何高见?"一位同窗恭敬地捧着书卷过来请教。

李守仁头也不抬,只是摆了摆手:"此等浅显问题,何必问我?书中自有答案。"

那同窗脸色一僵,讪讪地退开了。旁边几位学子交换了个无奈的眼神——这己是本月第三次有人被李守仁如此对待。

"哼,一群庸才。"待那人走远,李守仁才低声自语,嘴角挂着不屑的弧度,"孔子曰'毋友不如己者',与这些人交往,岂不浪费时间?"

窗外秋风卷起几片落叶,仿佛在无声地叹息。

李守仁自幼聪慧过人,五岁能诵《孝经》,十岁通晓《论语》,十八岁便以乡试第一的成绩进入太学。然而随着学识增长,他的傲慢也与日俱增。在他看来,太学中大多数学子都不配与他为伍,唯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先生才值得请教。

这日散学后,天空突然下起倾盆大雨。李守仁站在廊下望着如注的雨帘发愁——他忘了带伞。

"守仁,用我的伞吧。"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李守仁转身,看见他的恩师陈老夫子正递过一把油纸伞。

"这如何使得?先生年迈,更需避雨。"李守仁连忙推辞。

陈老夫子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我师生一场,何分彼此?况且,老夫正想与你聊聊。"

两人共撑一伞走入雨中,陈老夫子忽然问道:"听闻你常以'毋友不如己者'为由,拒绝与同窗交流?"

李守仁挺首了腰杆:"学生只是谨遵圣人之教。孔子教导我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学生深以为然。"

雨点打在伞面上,发出细密的声响。陈老夫子停下脚步,目光如炬:"你可知此言真意?"

"这..."李守仁一时语塞。

"孔子此言,非是教你目中无人。"陈老夫子的声音在雨声中格外清晰,"'不如己者'非指才学高低,而是品德修养。每个人必有长处,智者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若只与所谓'强于己者'交往,那强者又为何要与你结交?"

李守仁如遭雷击,伞柄在他手中微微颤抖。

陈老夫子继续道:"后句'过,则勿惮改'才是关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博览群书,却独缺自省之心;才高八斗,却无容人之量。这岂是圣人之道?"

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李守仁的衣襟上,凉意渗透肌肤,却不如他心中的震动强烈。他忽然想起被他多次轻慢的同窗张淳——那人虽不善言辞,却写得一手好字,对《礼记》的见解也颇为独到。

"先生教诲,学生...学生惭愧。"李守仁的声音几乎被雨声淹没。

陈老夫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忠信为本,谦逊为要。记住,真正的学者,眼中看到的应是他人之长,而非己身之高。"

那夜,李守仁辗转难眠。窗外雨声渐歇,他的心中却波澜起伏。他想起自己拒绝与人交流时对方尴尬的表情,想起同窗们逐渐疏远的态度,更想起张淳每次欲言又止的模样。

天刚蒙蒙亮,李守仁就披衣起身,研墨铺纸,开始重新抄写《论语》。当写到"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时,他的手微微发抖,一滴墨汁晕染在纸上,如同他心中扩散的悔意。

"我错了..."他喃喃自语,"大错特错。"

次日清晨,李守仁破天荒地早早来到学堂,主动为几位同窗解答疑问。众人惊讶之余,也欣然接受了他的好意。唯有张淳,见他走近便借故离开,显然对他积怨己深。

放学后,李守仁鼓起勇气追上了张淳:"淳兄留步!"

张淳停下脚步,却不转身:"李大学士有何贵干?"

这生硬的称呼让李守仁心如刀割。他深施一礼:"往日守仁傲慢无礼,多有得罪,今日特来赔罪。"

张淳这才转身,眼中满是怀疑:"哦?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孔子曰'过,则勿惮改'。"李守仁诚恳地说,"我误解了圣人之言,以为'毋友不如己者'是要我只结交强于己身之人。实则大谬。昨日得恩师点拨,方知此言真意是告诫我们不可轻视他人,当虚心学习他人长处。"

张淳的表情松动了几分:"你当真如此想?"

"千真万确。"李守仁从怀中取出一卷字帖,"这是淳兄上月所书《兰亭集序》摹本,笔力遒劲,布局精妙。守仁暗自临摹多日,仍不得其神韵。今日特来请教。"

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如此珍视,张淳终于露出了笑容:"守仁兄过誉了。其实...我对你的《春秋》注解也仰慕己久,只是..."

"从今往后,我们互相学习可好?"李守仁伸出手。

两只手在秋阳下紧紧相握,一段真挚的友谊就此开始。

此后数月,李守仁像变了个人。他不再独来独往,而是积极参与同窗间的讨论;不再目空一切,而是虚心请教他人专长。他尤其与张淳交好,两人常常秉烛夜谈,互相砥砺。

一个雪夜,李守仁正在为《周易》中一段难解的文字苦思冥想。张淳来访,见他愁眉不展,便道:"我家乡有位隐士曾对此有过独特见解,不知守仁兄可愿一听?"

"快快讲来!"李守仁眼前一亮。

张淳的解读令李守仁茅塞顿开。他激动地握住好友的手:"淳兄一语点醒梦中人!若非你相助,我怕是数月也解不开这个结。"

张淳笑道:"这就是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啊。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之处,不是吗?"

李守仁重重点头,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正是。过去我太过傲慢,以为只有向高处仰望才是为学之道,却忘了平视与回望同样重要。"

冬去春来,李守仁的学问与人品都有了长足进步。他主修的《春秋》研究因吸收了多方见解而更加完善,在太学年考中获得了祭酒的高度评价。更难得的是,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年科举,李守仁与张淳同登进士榜。放榜那日,陈老夫子将两人叫到跟前,欣慰地说:"看到你们如此,老夫甚是欣慰。守仁啊,还记得那日雨中我对你说的话吗?"

李守仁恭敬行礼:"先生教诲,学生铭记于心。'主忠信'是为人之本,'毋友不如己者'是告诫我们不可轻视他人,而'过,则勿惮改'更是时刻提醒学生要勇于认错,不断完善自我。"

陈老夫子捋须微笑:"善。学问如海,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过取一瓢饮。唯有以忠信为本,虚心向学,方能成就真正的大儒。"

多年后,李守仁己成为一代儒学大家。每当有学生请教"毋友不如己者"的含义时,他总会先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这段经历,然后意味深长地说:

"圣人之言,往往被浅薄地理解。孔子此言,非是教人择友而交,而是告诫我们不可心存偏见,要善于发现他人长处。若人人都只愿结交'强于己者',那强者又该与谁为友?真正的学问,在于以忠信立身,以谦逊求学,以勇气改过。"

窗外,又是一年春雨淅沥。李守仁望着堂下认真听讲的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微微一笑,继续讲解《论语》的深意,让孔子的智慧穿越时空,照亮更多求知者的心灵。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