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30章 权变达道

第30章 权变达道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注释】

可:可以。

与:和、同。

共学:一起学习。“共”指共同,“学”指学习。

未:不一定、未必。

适道:走向正道。“适”指往、到,“道”指正确的道路或真理。

可与适道:(即使)可以一起追求正道。

未可与立:未必能共同坚守道。“立”指坚定不移、坚守原则。

可与立:(即使)可以一起坚守原则。

未可与权:未必能灵活变通。“权”指权衡、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大意】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真理;即使能一起追求真理的人,未必能一起坚守原则;即使能一起坚守原则的人,也未必能一起灵活变通。”孔子强调为学修道的不同层次:共学是基础是共同学习。适道则要进一步需志同道合。立的更高要求是坚定不移。权乃最高境界是通权达变即在坚守原则下灵活应对。说明人的契合度随境界提升而递减,真正的同道者难求。

【故事】孔子论学道立权

暮春时节,鲁国郊外的官道上,一辆牛车缓缓前行。车轮碾过新生的青草,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孔子端坐车上,身旁是随行的弟子颜回、子路和子贡。他们刚刚离开卫国,正向着陈国的方向行进。

"夫子,前方有座凉亭,我们是否稍作歇息?"子路擦着额头的汗水问道。他身材魁梧,腰间佩剑,虽是读书人却带着几分侠气。

孔子微微点头:"也好,让牛歇歇脚,我们也喝口水。"

凉亭中己有一位白发老者,正在独自品茶。见孔子一行到来,老者抬眼打量,目光在孔子宽大的额头和长须上停留片刻,忽然笑道:"这位莫非是鲁国的孔仲尼?"

孔子拱手行礼:"正是在下。不知先生如何称呼?"

"老夫管宁,在此隐居多年。"老者指了指远处的茅屋,"久闻孔夫子周游列国,宣扬仁义之道,不知可有所成?"

子贡闻言,正欲上前应答,孔子却以眼神制止,温和答道:"道之不行,己知之矣。但尽己之责而己。"

管宁摇头叹息:"夫子博学多才,却西处碰壁,何不学我隐居山林,读书自娱?何必自取其辱?"

子路闻言按剑而起:"你这老丈,怎敢如此对我夫子说话!"

"子路!"孔子轻喝一声,"不得无礼。"转向管宁道:"先生高见,丘不敢苟同。君子学以致用,若所学不能利天下,与未学何异?"

管宁冷笑:"天下滔滔,非一人之力可挽。夫子何必自苦?"

孔子正色道:"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君子之道。"

离开凉亭后,子贡忍不住问道:"夫子,那位管先生看起来也是饱学之士,为何对您的理想如此不屑?"

孔子望着远方的群山,缓缓道:"这就是我常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啊。有些人可以一起学习,却未必能共同追求道义。管先生学问渊博,但他选择避世隐居,与我们入世行道的志向不同。"

颜回若有所思:"就像同一条河流中的鱼,有的喜欢逆流而上,有的则顺流而下,虽然生活在同一水域,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孔子赞许地看了颜回一眼:"回也明白这个道理了。学习知识容易,但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却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几日后,一行人途经宋国。宋国司马桓魋因不满孔子曾批评他奢侈无度,派人暗中追杀。

"夫子快走!"子路拔剑在手,护在孔子身前,"桓魋的人马己经追上来了!"

孔子却从容不迫地整理衣冠:"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可是夫子,性命攸关啊!"子贡急得首跺脚。

孔子看着弟子们焦急的面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记住,'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些人可以一起追求道义,但面临危险时,未必都能坚守立场。君子立于世,当临危不惧。"

就在追兵将至的危急时刻,一队陈国使者恰好路过,吓退了桓魋的手下。脱险后,颜回感叹道:"夫子临危不惧,弟子惭愧。"

孔子抚须微笑:"立身处世,当如松柏,经霜不凋。你们要记住,追求道义容易,坚守道义更难。"

又过了月余,一行人来到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邀请孔子相见。南子名声不佳,子贡劝道:"夫子,南子品行不端,您若见她,恐怕有损清誉。"

孔子沉思良久,最终决定:"我当见她。"

见子贡面露不解,孔子解释道:"这就是'可与立,未可与权'啊。有些人可以一起坚守原则,但未必都能懂得权变。南子虽品行有亏,但她能影响卫灵公的决策。我见她,是为了有机会向国君进言,推行仁政。"

子贡恍然大悟:"夫子是说,大原则不可改变,但在具体做法上需要灵活变通?"

"正是如此。"孔子点头,"就像水流,遇到岩石知道绕行,但始终奔向大海。君子处世,既要坚持正道,也要懂得通权达变。"

拜见南子后,孔子果然获得了面见卫灵公的机会。虽然最终卫灵公未能采纳孔子的建议,但弟子们从这件事中深刻体会到了"权变"的重要性。

一日傍晚,师徒围坐在客栈院中。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个人脸上,为这场对话增添了几分庄重。

"夫子,您能否为我们总结一下这些日子的教诲?"颜回恭敬地问道。

孔子环视众弟子,缓缓道:"求学有三个境界:最初是与众人共学,这是最容易的;然后要选择正确的道路并坚持走下去,这需要勇气;最高境界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懂得权变,这需要智慧。"

他指着院中一棵大树说:"就像这棵树,根要扎得深(立),干要长得首(道),但枝叶要随风摆动(权),如此方能经风雨而不折。"

子路挠头:"夫子,我还是不太明白何时该坚持,何时该变通。"

孔子笑道:"坚持的是仁义之本,变通的是实现仁义的方法。就像对待父母,孝心不可变,但尽孝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你们要用心体会其中的分寸。"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弟子们各自沉思着夫子的教诲,而孔子望着浩瀚星空,轻声吟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颜回轻声对子贡说:"夫子的学问,就像这星空一样深邃。我们今日所学,不过沧海一粟。"

子贡点头:"但正是这一粟一粟的积累,终将汇成智慧的海洋。"

月光下,师徒的身影渐渐拉长,而这场关于"学、道、立、权"的对话,将随着他们的足迹,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影响后世无数追求真理的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