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唐棣:一种植物,古注多认为是郁李(蔷薇科),花开时花瓣翻飞。
华:通“花”。
偏:通“翩”,轻快翻飞的样子。
反:通“翻”,翻转、摆动。
而:句末语气助词,无实义。
偏其反而:花瓣随风翩然翻动。
岂:难道。
不尔思:即“不思尔”(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意为“不思念你”。
室:居所,引申为距离。
远尔:遥远啊(“尔”为句末感叹助词)。
未之思:即“未思之”(否定句宾语前置),意为“没有真正思念”。
何远之有:即“有何远”(宾语前置),意为“有什么遥远呢”。
【大意】
原诗以唐棣花随风翻飞起兴,表达“并非不思念你,只因距离太远”的无奈。孔子却反向解读,指出“觉得遥远”只是借口,根本原因是“思念不够深切”——若真心向往,距离便不成障碍。此章体现了儒家强调内在诚意的思想,亦暗含“仁道不远,求则得之”的哲理。
【故事】
杏坛西周,春意正浓。几株唐棣树开得正好,洁白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时而正向,时而反向,仿佛在与春风嬉戏。孔子端坐在席上,周围簇拥着十余名弟子,正在讲解《诗经》。
子张忽然站起身来,手持竹简,眉头紧蹙:"夫子,弟子读《诗经》中'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一句,百思不得其解。这唐棣花随风翻转,与思念之情有何关联?为何又说'居处遥远'呢?"
孔子捋须微笑,目光扫过众弟子:"有谁能解子张之惑?"
众弟子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孔子见状,轻叹一声:"此诗表面言花,实则喻人啊。"
他起身走向那株开得最盛的唐棣树,伸手轻触一朵随风翻转的花瓣:"看这唐棣之花,时而正面,时而反面,看似反复无常。诗人借此比喻人心思慕之情,看似殷切,实则不够坚定。'岂不尔思?室是远尔'——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只是你住得太远了。"
子张若有所思:"原来如此。但后文夫子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又是何意?"
孔子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这正是关键所在。若真心思念,何来遥远之说?所谓遥远,不过是借口罢了。让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众弟子立刻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地望着夫子。
"昔年郑国有一农夫,名叫管田。"孔子声音温和,却字字清晰,"他常对邻里抱怨:'当今之世,贤君难觅。若有明君,我必前往效忠,可惜明君都在远方啊!'"
"一日,一位智者路过村庄,听闻管田之言,便问他:'你口口声声说要追随贤君,可曾为贤君做过什么?'管田愕然:'贤君远在都城,我一介农夫,能做什么?'"
孔子说到这里,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弟子们的脸庞。子贡忍不住问道:"那智者如何回答?"
"智者说:"孔子继续道,"'你抱怨无贤君可侍,却连身边的邻里都不愿善待;你渴望仁政,却对路过乞者冷眼相向。贤君不在远方,而在你心中。若真心向往仁德,何不从现在、从此地、从身边小事做起?'"
微风拂过,几片唐棣花瓣飘落在孔子肩头。他轻轻拂去,继续道:"管田闻言,如醍醐灌顶。从此,他不再抱怨贤君遥远,而是开始善待邻里,公正处事。渐渐地,他所在的村庄民风日善,连县令都听闻其名,举荐他为乡官。"
子张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夫子的意思是,仁德不在远方,而在于我们是否真心向往?"
"正是。"孔子点头,指着那株唐棣树,"就像这花儿,看似随风翻转,实则根深蒂固。人心若真心思慕仁德,便会如树扎根,不再摇摆不定。所谓'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不是仁德遥远,而是我们思念不够真切啊。"
曾参忍不住插话:"所以夫子常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是此意?"
孔子欣慰地笑了:"善哉,曾参。仁德如同这春日暖阳,普照万物,从未远离。只是我们常常闭目塞听,却抱怨阳光不照我身。"
子张起身,郑重向孔子行礼:"弟子明白了。我不该抱怨成仁之路遥远,而应反省自己是否真心向往。从今往后,我当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仁德。"
孔子满意地点头:"善。记住,唐棣之花随风翻转,但它的根始终向下生长。人心思仁,亦当如此。"
夕阳西下,杏坛上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去,唯有那株唐棣树在余晖中静静伫立,洁白的花朵不再随风翻转,而是坚定地朝向阳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