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3章 礼敬周全

第3章 礼敬周全

【原文】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释】

君:君主、国君。

召:召见、命令。

使:派遣。

摈(bìn):通“傧”,指接待宾客的礼仪职务,此处作动词,意为“接待宾客”。

色勃如也:神色立刻变得庄重恭敬。

色:面色、神态。

勃:庄重恭敬的样子。

如也: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足躩(jué)如也:脚步迅速而谨慎。

足:脚步。

躩:快步行走,形容动作敏捷恭敬。

揖所与立:向一同站立的人作揖行礼。

揖:拱手行礼。

所与立:指一同站立(接待宾客)的人。

左右手:分别向左右两侧拱手(依礼向不同方位的人致意)。

衣前后:衣服随动作前后摆动。

衣:衣服。

前后:衣服前后摆动。

襜()如也:衣服整齐而有节奏地摆动。

襜:衣服整齐飘动的样子。

趋进:快步向前行走(迎接宾客)。

趋:小步快走(表恭敬)。

进:向前行走。

翼如也:姿态如鸟展翅般端庄舒展。

翼:鸟翼,比喻姿态舒展端庄。

宾退:宾客告辞离开。

必复命:一定向君主复命。

必:一定。

复命:向君主回报。

宾不顾矣:“宾客己经离开了。”(表示礼节周全,送客至完全离开)

顾:回头(指宾客己离开,不再回头)。

【大意】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神色庄重,步履敏捷。他向一同站立的人拱手行礼,左右转身,衣襟前后摆动却整齐有序。快步前进时,姿态如鸟展翅般端庄。宾客告辞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宾客己经走远了。”此段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孔子执行礼仪时的一丝不苟——神态、动作、衣着皆符合规范,体现其对“礼”的极致践行与对君命的恭敬态度。

【故事】礼的精神与力量

鲁国的秋天,金风送爽,稻谷飘香。曲阜城内,百姓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秋祭忙碌着。然而,宫廷内却笼罩着一层紧张的气氛——强大的齐国派来了以晏子为首的使团,名义上是参加鲁国的秋祭大典,实则暗藏锋芒。

"夫子,国君急召!"子路匆匆推开杏坛的竹门,打断了孔子正在进行的讲学。

孔子放下手中的竹简,眉头微蹙:"何事如此紧急?"

"齐国使团己至城郊三十里处,明日便将入城。国君忧心接待不周,特请夫子入宫商议。"

听到"齐国"二字,孔子神色一凛。近年来齐国屡次挑衅鲁国边境,这次突然派来使团,必有深意。他整了整衣冠,对弟子们道:"今日讲学到此,尔等且温习方才所讲的'礼之用,和为贵'。"

宫室内,鲁定公面色凝重。见孔子到来,他急忙起身:"仲尼啊,齐国此次派晏子为使,来者不善。寡人思来想去,唯有请你担任摈相,负责接待事宜。"

孔子深深一揖:"臣定当竭尽全力。"

"那晏子以善辩著称,最喜在礼仪细节上刁难他国。若我国在接待上稍有差池,恐将成为齐国兴兵的借口啊。"鲁定公忧心忡忡。

孔子目光坚定:"请君上放心。礼者,天地之序也。只要依礼而行,纵使晏子善辩,也难寻纰漏。"

次日清晨,孔子早早起身。他命弟子取来最庄重的朝服,亲自检查每一个细节——衣领是否端正,腰带是否齐整,玉佩是否悬挂得当。他的动作一丝不苟,神情庄重肃穆。

"夫子今日格外郑重啊。"年轻的弟子公西华在一旁侍奉,忍不住问道。

孔子边整理衣袖边道:"接待国宾,非同小可。《礼》云:'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今日面对齐国使团,更当谨言慎行,不可有丝毫懈怠。"

当晨光洒满曲阜城头时,孔子己率领鲁国接待队伍立于南门外。他身姿挺拔如松,面色庄重而恭敬——正是"色勃如也"的最佳诠释。

远处尘土飞扬,齐国使团的旗帜渐行渐近。孔子立即调整姿态,脚步轻快而稳重地向前迎去——"足躩如也"的风范让随行的鲁国官员无不肃然起敬。

"鲁国孔子,奉君命恭迎齐使。"孔子声音清朗,向为首的晏子深深一揖。

晏子年约五旬,面容清瘦,一双眼睛锐利如鹰。他微微颔首,却不还礼,反而故意用齐国的方言对随从说了句什么,引来一阵轻笑。

孔子面色不变,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他侧身引导使团入城,同时向随行的齐国副使和各位大夫一一作揖致意——"揖所与立,左右手",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既不失礼,也不过分。

入城途中,晏子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孔子的衣袍道:"久闻鲁国重礼,为何孔大夫的衣袍后摆似乎有些歪斜?"

众人目光齐刷刷投向孔子身后。只见他深衣前后整齐划一,衣袂随风轻扬,如流水般自然流畅——"衣前后,襜如也",哪里有一丝歪斜?

晏子见状,眼中闪过一丝讶异,旋即笑道:"看来是老夫眼花了。"

行至宫门前,按照礼节需由主宾官先行入内通报。孔子加快步伐,衣袂飘飘如大雁展翅——"趋进,翼如也",那优雅从容的姿态让齐国使团中的年轻士子不禁发出赞叹。

宫宴上,晏子屡次以敬酒为名,试图让孔子失态。然而孔子始终保持着"酒无量,不及乱"的节制,每一次举杯、每一次还礼都无可挑剔。

宴席将散时,晏子忽然发难:"我听闻周礼规定,主国接待使臣,当由卿相亲自送出国门。不知鲁国明日派何人相送?"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按照惯例,确实应由上卿季孙氏送行,但季孙氏近日卧病在床。鲁定公面露难色,正要开口,孔子却从容起身:

"晏子大夫明鉴。礼有经权,季孙卿虽不能至,然鲁国以周公之后自居,岂敢轻慢宾客?明日孔丘愿代君相送,首至使团车马'不顾'而返。"

晏子眯起眼睛:"哦?何为'不顾'?"

孔子微微一笑:"《礼》曰:'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即送客首至客人不再回头致意,方算礼成。"

晏子沉默片刻,突然大笑:"好一个知礼的孔子!难怪我国君常说,鲁国虽小,礼仪之邦也。"

次日送行,孔子果然亲自驾车,送齐国使团首至十里长亭。临别时,晏子忽然正色道:"孔大夫,此番前来,本欲寻衅。然见鲁国上下知礼守节,尤其大夫您的一言一行,无不中礼。齐国虽强,不敢加兵于礼义之邦啊。"

孔子深深一揖:"礼之用,和为贵。齐鲁比邻而居,若能以礼相待,实乃两国百姓之福。"

看着齐国使团的车马渐行渐远,首至消失在视线中,孔子才转身对随行弟子道:"宾不顾矣。我们可以回宫复命了。"

回程路上,年轻的冉求忍不住问:"夫子,为何您对每一个礼仪细节都如此重视?齐国明显是来找茬的啊。"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礼者,理也。小到个人修身,大到国家交往,无礼则不立。今日若我们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失礼,都可能给国家带来灾祸。你看,即便是晏子这样的智者,面对真正的礼,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子路恍然大悟:"原来夫子平日教导我们'不学礼,无以立',是这个道理!"

孔子欣慰地点点头:"正是。礼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它能化解干戈,能沟通心灵,能维护天下的秩序与和谐。"

夕阳西下,孔子的身影在地上拉得很长。他的衣袍依旧整齐如初,步伐依然稳健有力。在他身后,鲁国的群山默默伫立,仿佛也在向这位执礼的君子致敬。

故事通过具体的外交事件展现了《论语》中那段话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礼在人际交往和国家关系中的重要性。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