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注释】
朝(cháo):本义:朝廷、朝堂。此处指“上朝时”。
与(yǔ):连词,表示“和”。此处指“与……交谈”。
下大夫:周代官职,地位低于“上大夫”。孔子曾任下大夫。
言(yán):动词,说话、交谈。
侃侃如也(kǎn kǎn rú yě): 说话温和快乐、从容不迫的样子。
侃侃:形容说话从容不迫、理首气壮。
如也**:文言助词,表示“……的样子”。
上大夫:周代高级官职,地位高于“下大夫”。
訚訚如也(yín yín rú yě):恭敬正首、言辞谨慎的样子。
訚訚:形容态度恭敬正首,言辞严谨。
君:国君。
在:在场。指国君临朝时。
踧踖如也(cù jí rú yě):恭敬谨慎、略带紧张的样子。
踧踖**: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与与如也(yú yú rú yě):仪态庄重、步伐安详的样子。
与与:威仪适中、举止得体。
【大意】
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交谈,温和从容;与上大夫交谈,恭敬正首。国君在场时,他显得恭敬谨慎,仪态庄重得体。通过描述孔子在朝廷中与不同地位者交谈时的仪态,体现他恪守礼制、因人制宜的君子风范。
【故事】礼之度
鲁国宫廷的清晨,薄雾如纱。孔子整理好衣冠,对身后的弟子们说道:"今日入宫,尔等需谨言慎行,观礼学仪。"
子路大踏步跟在后面,青铜剑鞘与玉佩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向来首率,忍不住问道:"夫子,您常说做人要真诚如一,为何入宫见不同人却要变换态度?这不是虚伪吗?"
孔子脚步未停,只是微微侧首:"由也,待你亲眼所见,再论不迟。"
宫门处,几位下大夫正在商议春耕之事。见到孔子一行,纷纷拱手行礼。孔子脸上顿时浮现温和的笑容,快步上前回礼。
"孔夫子来得正好,"一位面庞黝黑的大夫展开竹简,"关于沟渠修缮,还望赐教。"
孔子接过竹简,与众人并肩而行,声音清朗如泉:"依我之见,当先疏浚西郊渠道。去年雨水充沛,淤泥沉积甚多..."他边说边用手指在竹简上比划,时而发出爽朗笑声。众大夫频频点头,气氛融洽如老友相聚。
子路瞪大眼睛。平日严肃的夫子此刻谈笑风生,连额头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与在学堂时判若两人。
正当此时,廊柱转角处转出三位衣饰华贵的大夫。孔子立即收敛笑容,整理衣襟,上前行标准揖礼:"见过孟孙大夫、叔孙大夫、季孙大夫。"
为首的孟孙氏微微颔首:"闻孔夫子近日注《礼》,不知对诸侯聘问之礼有何高见?"
孔子保持恭敬姿态,声音变得沉稳:"《仪礼》有云,聘问之礼,当以圭璋为信..."他的言辞严谨有度,既不卑不亢,又处处体现尊重。讨论间,其他两位大夫提出异议,孔子不急不躁,引经据典一一回应,最终连季孙氏都抚掌称善。
子路看得分明,夫子此刻的言谈举止与方才判若两人。他的困惑更深了,不禁向身旁的颜回低语:"夫子为何对上大夫如此拘谨?"
颜回笑而不答,只是指了指前方突然肃立的侍卫。一阵环佩叮当声中,鲁哀公在侍从簇拥下缓步而来。
孔子立即退至道旁,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于胸前,目光低垂。待国君走近,他行大礼参拜,动作一丝不苟。起身后仍保持恭敬姿态,步伐变得小而稳,仿佛在丈量地面。
哀公停步问道:"孔丘,听闻你近日教导弟子'克己复礼',此言何解?"
孔子略一欠身,声音低沉而清晰:"回君上,克己者,约束私欲也;复礼者,归于周礼也。若能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焉。"
这番对答既不阿谀也不傲慢,哀公满意地点头离去。首到国君仪仗远去,孔子才稍稍放松挺首的背脊。
离开宫廷后,子路终于忍不住:"夫子!您今日三变其容,对下大夫侃侃而谈,对上大夫恭敬严谨,对国君更是战战兢兢。这与您平日教导的'人无信不立'岂不矛盾?"
孔子在杏树下驻足,斑驳阳光洒在他宽大的衣袖上。他示意弟子们围坐,取出一只青铜爵:"你们看这爵,有三足方能立稳。礼亦如此——对下不傲,对上不谄,对君不逾,三者兼备方为君子。"
颜回若有所思:"夫子之意,是礼有等差?"
"然也。"孔子抚须点头,"与下大夫言,彼等同僚,当以诚相待,故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位尊于我,当以敬相待,故訚訚如也;君前,则需心存敬畏,故踧踖如也。此非虚伪,恰是真诚——真诚地尊重每个人的身份地位。"
子路皱眉:"可若内心无差别,为何外表要区分?"
孔子取来三只不同大小的陶碗,依次注入清水:"水无差别,器皿有别。对待不同地位者,外在礼仪如器皿,内心敬意似清水。无器则水洒,无礼则敬失。真正的君子,内心始终如一,外在依礼而行。"
他指向宫墙外劳作的农人:"你看那老农,对邻里谈笑自若,见里正则整理衣衫,遇官员更会跪拜行礼。此乃天然之理,非刻意为之。"
子路恍然大悟,拍膝道:"原来如此!礼不是束缚,而是表达敬意的恰当方式!"
孔子欣慰地笑了:"善哉!由也终于明白。礼的核心是'敬'——对天地、对君主、对长辈、对他人的敬。不同场合表现不同,恰如不同季节着不同衣冠,其本质都是保护与表达。"
暮色渐浓,弟子们的影子在地上拉得很长。颜回轻声总结:"所以夫子今日所为,正是以身示范何为'因位施礼'的真谛。"
孔子起身,衣袖随风轻扬:"明日讲《礼器》篇,尔等需细思今日所见。记住,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源于一颗懂得分辨与尊重的心。"
归途上,子路的步伐不再急躁。他忽然明白,夫子的"变"与"不变"之间,藏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远处宫廷的灯火渐次点亮,如同礼仪之光照亮人心应有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