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9章 大智若愚

第9章 大智若愚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言终日:终日谈论学问或道理。

不违:不反驳,不质疑,表面顺从。

如愚:看似愚钝,没有灵顿的反应。

退:离开孔子以后。

省其私:观察颜回私下里的言行。

发:阐发、实践,将所学转化为行为。

回也不愚:颜回并非真的愚笨,而是大智若愚。

【大意】

孔子说:“我整日给颜回讲学,颜回在听讲时始终保持沉默,好像没有自己的见解。但课后暗中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能充理解所学道理并实践运用。由此可见颜回并非真的愚笨,而是大智若愚。”

【故事】杏坛静悟

仲春时节,杏花如雪般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绒毯。然而,在孔子的学堂里,却是一片宁静,只有夫子的声音在庭院中回荡。

新来的弟子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夫子充满了敬畏,他们悄悄地打量着学堂里的每一个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个跪坐在最前排的青年——颜回。他总是低着头,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他的粗布衣裳上还沾着晨间打水时的泥渍,显得有些狼狈。

“今日讲‘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声音在庭院中回响,弟子们都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子路性子急,立刻首起身子,打断了夫子的话:“夫子!若有人冒犯我,是否该以牙还牙呢?”他的话音未落,宰予便与他争辩起来,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一时间,学堂里热闹非凡,弟子们纷纷加入讨论,有的支持子路,有的则站在宰予一边。然而,在这喧闹的氛围中,唯有颜回始终静默不语,他专注地看着手中的竹简,上面的隶书工整而娟秀,己经记满了三卷。

夕阳西斜,孔子结束了一天的讲学。他站在学堂门口,望着颜回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这个看似平凡的弟子,为何总是如此沉默寡言呢?

次日晨课,夫子故意问道:“昨日所讲‘君子不器’,尔等有何见解?”弟子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颜回缓缓抬起头,轻声说道:“回以为,君子不应局限于某一种才能,而应博学多闻,通才达识。”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清晰而坚定。

子贡率先站起身来,他风度翩翩,口若悬河,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其言辞之犀利,观点之新颖,令在场众人皆为之侧目。

而另一边的曾参,则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结结巴巴地背诵着原文,虽然也能勉强说清楚意思,但与子贡的表现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正当众人都以为颜回又要像往常一样沉默不语时,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衣袖中取出一块雕琢得颇为粗糙的木器。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把耒耜,这是一种古代的农具。

颜回手持耒耜,缓缓说道:“学生昨夜在制作这把耒耜时,忽然有所感悟。正如这器具各有其用途一样,君子也应当如此。”他将农具与治世之道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阐述了自己对于君子应如何行事的看法。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众人的心间,使得原本喧闹的课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众人都沉浸在他的话语之中,细细品味着其中的深意。

课后,孔子缓缓地踱步至庖厨,正巧看见颜回正将一个发霉的饭团悄悄地藏在衣襟里。原来,这个整日沉默寡言的弟子,不仅将“节用爱人”的道理实践在每日的饮食中,更是用省下的粟米去接济邻家的孤老。

孔子看着颜回的举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他轻声问道:“回啊,你可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

某一日课后,孔子指着庭院中的古柏,微笑着问颜回。颜回走上前去,轻轻地抚摸着古柏那斑驳的纹路,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学生愚见,古柏虽然不会说话,但它却以年轮默默地记载着春秋的变迁。”

杏花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孔子站在庭院中,望着满地的花瓣,不禁感叹道:“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一般,在弟子们的耳畔回响。

而那个一首被众人误认为愚钝的青年,此刻正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孔子的话语,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内心深处的某扇门。

从那一天起,这个青年开始默默地努力,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而是积极地参与到夫子的教诲中。他用心聆听每一句话,用行动去践行每一个道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个青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知识和智慧如同春雨滋润大地一般,在他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终于,在一次夫子与弟子们的讨论中,这个青年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见解。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众人的心间,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从此以后,这个曾经被误解的青年,成为了“孔门十哲”之首。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他的智慧和品德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

而他的沉默,也不再是空洞的,而是一种深沉的内敛。他将夫子的教诲化作滋养生命的春雨,在寂静处生长出智慧的年轮。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