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注释】
视:即观察。
其:指对方。
所以:指行为的动机或目的。
观:是深入观察。
所由: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
察:是细致考察。
所安:指内心真正认同的状态。
焉:表反问(怎么)。
廋:是隐藏。
【大意】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做事的行为动机是否正首,审视他做事的手段是否正当,体察他内心的价值观是否端正。这样层层观察后,这个人还能隐藏真实面目吗?
【故事】夫子慧眼识珠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欲选拔一名家臣,以辅助其处理家族事务。他听闻孔子学识渊博,尤其在识人方面有独到见解,便亲自前往拜访孔子,请教识人之法。
孔子见季孙氏前来,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询问其来意。季孙氏说明来意后,孔子微笑着说道:“此事易耳。试举三人,吾为君辨之。”季孙氏闻言,心中稍安,忙谢过孔子。
次日清晨,阳光明媚,季孙氏依孔子所言,将三名青年召至庭前。这三人年龄相仿,皆仪表堂堂,但气质却各不相同。
甲生得一副好相貌,面如冠玉,唇红齿白,他逢人便赠礼,言辞谦卑,对季孙氏更是恭敬有加,口口声声说自己“愿为百姓谋福”,一副忠君爱国的模样。
乙则衣着朴素,相貌平平,手持一本厚厚的账册,站在庭中显得有些拘谨。他对季孙氏躬身施礼后,首言自己“精于筹算,可助主上开源节流”,言语间透露出对理财的自信。
丙与前两人相比,显得颇为特别。他默立廊下,一言不发,身上的衣襟还沾着些许泥土,显然是刚从田间查勘灾情归来。他的面庞被阳光晒得黝黑,眼神却明亮而坚定。
季孙氏想要从甲乙丙三人中挑选一人,孔子却连连摇头。
他看着甲,缓缓说道:“视其所以,甲在赠送礼物时,目光闪烁,显然是有求于我,其目的并非真心,而是为了谋取私利。”
接着,孔子又将目光转向乙,叹息道:“观其所由,乙虽然善于计算,但他上个月强行征召民夫去修筑水渠,导致有三户人家因此家破人亡。而且,当他看到老农请求减免赋税时,他袖中的算珠声都没有停止,显然他心安理得地剥削百姓。”
最后,孔子把目光落在丙的身上,脸上露出了微笑,“再看丙,他的所作所为就截然不同了。他晨昏都往来于田亩之间,不辞辛劳,只为了解决百姓的饥饿和困苦。他变卖自己的玉佩去购买粮食来赈济灾民,这是他所走的道路。而当他看到饥饿的孩子得到食物时,他抚摸着自己的肚子微笑,即使他自己还没有吃饭,也感到非常满足和快乐,这就是他所安之事。”
季孙氏恍然大悟,心中暗自思忖:“原来如此!”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选择丙作为官员。
时光荏苒,三年转瞬即逝。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却席卷而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丙毫不犹豫地散尽自己的家财,全力以赴地修筑堤坝,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丙的义举令人钦佩不己,他的行为完全应验了孔子曾经说过的话——层层深察,人心无所遁形。这也正是“视、观、察”三境穿透表里的智慧所在。
所谓“视”,即通过表面现象去观察事物;“观”,则是在“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而“察”,则是在“观”的基础上,更加细致入微地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只有通过这三个境界的层层深入,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动机。
丙在洪灾面前的表现,充分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责任感。他不仅看到了百姓的苦难,更深入地观察到了问题的本质,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这种穿透表里的智慧,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