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15章 治学之道

第15章 治学之道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学:学习,接受知识。

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不:否定词。

思:思考,反思。

则:连词,表结果。

罔(wǎng):通"惘",迷惑茫然。

殆(dài):危险,疲怠。

【大意】

一味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而不得要领。如同囫囵吞枣,无法真正消化知识。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如同无源之水,终将枯竭。

【故事】学而思之变

教室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凝固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小明和小华这对同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时,小明总是第一个到达教室。他的书包里总是装满了厚厚的典籍,那些古老的文字似乎是他最好的伙伴。课间休息时,其他同学都在嬉笑玩耍,而小明却总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埋头抄写着《论语》。他的笔触轻盈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落于纸上。

与小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华。小华常常托着腮帮子,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他的课本上画满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涂鸦,有飞翔的鸟儿,有奔跑的动物,还有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图案。他似乎对课本里的知识并不感兴趣,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

期中考试前夜,月光如水般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小明依旧坐在桌前,机械地翻动着《孟子》,嘴唇快速地翕动着,背诵着那些拗口的句子。然而,当老师问他“人性本善在当今社会如何体现”时,他却突然变得支支吾吾,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与此同时,小华却对《春秋》里的战争记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突发奇想,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构想的“和平治国策”。他的想法虽然有些天马行空,但却充满了创意和热情。只是,当他提到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时,却把两者的故事张冠李戴,让同学们哄堂大笑。

发榜的那一天,阳光明媚,然而对于小明和小华来说,这一天却格外刺眼。他们站在榜单前,看着自己试卷上那一个个鲜红的叉号,心情沉重得仿佛被千斤重担压着一般。

两人都低着头,沉默不语,心中充满了沮丧和失落。就在这时,夫子王先生走了过来,他轻轻地捋了捋自己的长须,目光落在了庭院里的那棵老槐树上。

王先生指着老槐树,缓缓说道:“你们看那树根与枝叶,根深方能叶茂。学习就如同根须汲取养分,而思考则好似枝叶转化阳光。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结出智慧之果。”

他顿了顿,接着说:“小明啊,你把所有的养分都堆积在根部,却没有让它们得到充分的吸收和转化,就如同这些养分在根部腐烂了一样。而小华呢,你让枝叶在虚空之中生长,没有坚实的根基作为支撑,又怎能茁壮成长呢?”

听完王先生的话,小明和小华都若有所思。从那天起,小明开始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他拿起红笔,在书页的空白处认真地批注着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每一个字都写得工工整整,仿佛在与书中的知识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

与此同时,小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不再只是死记硬背,而是开始广泛阅读各种典籍,将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他的书架上渐渐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每一本都被他翻阅过无数遍。

几个月后,学校里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辩论的主题是关于治国之道,小明和小华都积极参与其中。

小明站在台上,引经据典,剖析着“仁政”的内涵。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听众们的心田,让人不禁为之点头称赞。

而小华则结合史实,论证了“礼法并用”的重要性。他的观点犀利而深刻,让人眼前一亮。

当两人的辩论结束时,全场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他们相视一笑,然后拱手作揖,彼此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成长和进步。

就在这时,窗外的那棵老槐树正绽放着鹅黄的新芽,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他们的成长而欢呼。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