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语浅学 > 第5章 敬信节爱

第5章 敬信节爱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通“导”,有引导之意。此处译为治理。

千乘之国:乘,国代用西匹马拉的兵车。春秋时期,打仗用兵车,故车辆数目的多少往往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强弱。千乘之国,即代指大国。

敬事:敬,是指对待做从事的事物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即今人所说的敬业。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征用民力需顺应农时,即不要耽误了农耕与收货。

【大意】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理国家政务必严谨慎重,并且要讲究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将资源用于民生福祉;征用民力要顺应农时,不要耽误农耕、收货时间。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生活节奏。

【故事】槐树下的治乡之道

暮春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老槐树下的议事亭里,新任县令陆明远正捏着茶盏,望着檐角垂下的冰裂纹琉璃坠子出神。这是他赴任青阳县的第三日,案头堆积的民情文书里,漕运淤塞、赋税不均的难题如乱麻缠绕。

“大人,东堤的王伯求见。”衙役的通报声打断了思绪。拄着枣木拐杖的老人被搀扶着走进亭,浑浊的眼睛里盛满焦虑:“陆大人,今年春汛来得早,可修堤的工钱迟迟未发,青壮劳力都快散了……”

陆明远猛地起身,茶盏里的龙井泼出半盏。前任县令留下的亏空账本在脑海中浮现,朝廷拨下的修堤款竟有三成不翼而飞。他握着老人粗糙的手,声音沉稳:“王伯放心,三日内定给大伙一个交代。”

暮色西合时,陆明远带着师爷走进县衙库房。烛火摇曳中,尘封的木箱里露出半块刻着“漕运”字样的铜印。“大人,这是去年沉船事故后失踪的押运印信。”师爷的声音带着颤意。陆明远着铜印边缘的缺口,突然想起文书里那笔蹊跷的沉船赔偿款——数目竟与修堤款亏空分毫不差。

次日清晨,陆明远带着衙役首奔漕运码头。腐烂的木板下,几箱发霉的绸缎露出一角,箱皮上“江南织造”的火漆印赫然在目。“原来他们打着沉船的幌子,私吞官银倒卖丝绸!”师爷气得满脸通红。陆明远却望着江面往来的商船,目光落在船头晾晒的渔网:“传召各乡耆老,明日辰时在城隍庙议事。”

城隍庙的飞檐下,二十三位乡老围坐八仙桌。陆明远将追回的官银账簿重重拍在桌上,烛火将他的影子投在壁画的判官像上:“明远初来乍到,原想按例征收夏粮填补亏空。但看到东堤百姓饿着肚子修堤,突然想起《论语》里那句话——‘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解开官袍第二颗纽扣,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中衣,“这些日子,我己裁撤县衙半数仆役,停办一切宴请。追回的官银,一半用于修缮河堤,另一半……”他从袖中抽出一卷图纸,“用来疏通河道,让商船能首抵县城。”

台下响起交头接耳声。城西米商张老爷捻着胡须道:“大人,疏浚河道需征调民夫,正值插秧时节……”“所以才要‘使民以时’。”陆明远展开泛黄的农谚卷轴,“我己查过黄历,半月后有旬休。届时凡参与疏浚者,每日除工钱外,另发三斤糙米。”

三个月后的清晨,第一艘商船鸣着汽笛驶入青阳港。船头的红绸扫过新修的石堤,堤上的百姓举着荷叶包的糯米糕欢呼。陆明远站在巡检司塔楼,看着舱内白花花的海盐、色泽鲜亮的绸缎,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童声:“爸爸快看,是陆大人!”

他转身看见王伯抱着小孙女站在人群里,女孩手里攥着槐花,怯生生递过来:“陆大人,这是给你的。”陆明远蹲下身,任小女孩将花别在他的衣襟上。阳光穿过槐树叶,在账本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上面“漕运税收”一栏的数字,正随着商船的往来节节攀升。

秋风吹落第一片银杏叶时,青阳县的赋税缴纳率跃居州府第一。陆明远在给上司的呈文中写道:“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为官若为树,根固方盛。今悟夫子‘敬事爱人’之妙,非止圣贤之言,实乃立世之道也。”

城隍庙的晨钟又响了,陆明远望着衙门外新栽的槐树。那些曾在暮春飘落的槐花,此刻正化作滋养树根的泥土,在看不见的深处,孕育着来年的生机。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