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有二义,一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故曰弟子;二指学生。此处取前义。
入:居家之时。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人是人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外出社交(说明要用悌道对待长者,也可泛指年长自己的人)。
谨:言行谨慎(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信:诚实守信。
泛:广泛普遍。
亲:主动亲近。
仁:仁德之人(即温和、善良的人)。
行有余力: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文:文献典籍(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大意】
孔子说:居家生活时,子女应该尽心侍奉父母,外出待人接物要尊敬长者,不妄言轻诺,言行一致,突破血缘局限的博爱精神,如墨家“兼爱”主张,对众人一视同仁,保持友爱的态度。主动接近那些有道德的人,与他们做朋友,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有了道德之心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德行实践优先于知识学习,但并非否认学问,而是主张“文质彬彬”的平衡,如孔子教授六艺的体育系)。
【故事】林晓阳践行仁道
初春的晨光透过纱帘,在蓝白相间的校服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晓阳踮着脚尖把温度刚好的白粥端到床头,蒸腾的热气模糊了母亲憔悴的面容。这是妈妈胃病复发的第三天,六年级的他熟练地找出药箱里的铝碳酸镁片,数出两粒放在印着向日葵的瓷碟上。
"妈,先喝口水再吃药。"他轻轻托起母亲的后颈,动作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稳重。床头柜上摆着连夜制作的康复计划表,从早七点的山药粥到午后的腹部按摩,铅笔标注的记号密密麻麻。(六年级学生林晓阳在晨光中照顾生病的母亲,展现"入则孝"的品德。通过熬粥、喂药等细节,刻画传统孝道在现代生活的延续。)
校门口的梧桐树下,二年级的周小满正蹲在地上捡散落的彩铅。晓阳单膝点地帮他整理书包时,瞥见美术本上歪歪扭扭的"全家福",爸爸的位置空着——那是去年车祸留下的缺口。他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备用饭卡塞进小满的笔袋,就像上学期悄悄往失物招领处放新校服那样自然。
数学课代表抱作业本时,李晓明的草稿纸从练习册里滑落。晓阳弯腰的瞬间僵住了,那张皱巴巴的纸上密密麻麻全是计算公式,正是今天随堂测验的压轴题。他想起上周李奶奶颤巍巍送来感谢信时,妈妈眼里欣慰的泪光,指尖在纸页边缘留下月牙形的凹痕。(晓阳在校园里帮助低年级学弟整理书包,体现"出则悌"的精神。面对同学作弊时坚持原则,展示"谨而信"的操守。)
午休铃响前,晓阳把写满解题思路的便签贴在李晓明课桌上。夕阳将走廊染成蜂蜜色时,他正在图书馆角落整理东倒西歪的《十万个为什么》,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总穿布鞋的张老师,袖口还沾着书法课的墨渍。(午休时带领同学整理图书馆书籍,践行"泛爱众"的理念。与张老师的互动中自然引出"亲仁"的教导。)
"社区服务中心在招周末义工。"老人布满茧子的手递来宣传单,目光扫过晓阳别在书包带上的《论语》书签。他们心照不宣地笑了,窗外的玉兰树沙沙作响,抖落几片早开的花瓣。
月末的数学竞赛通知和敬老院大扫除撞在同个周末。台灯下的少年咬着笔杆在日历上勾画,最终用红笔圈出清晨五点到七点的时段。当他在养老院擦完最后一扇玻璃时,口袋里的单词本己被掌心的汗水浸得微潮。(面临数学竞赛和社区服务的冲突时,巧妙协调时间,体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智慧。通过实际行动诠释传统与现实的平衡。)
午夜的书桌前,晓阳揉着发酸的手腕核对奥数题。母亲端来枸杞茶时,瞥见摊开的笔记本上并排列着"王奶奶降压药服用记录"和"鸡兔同笼新解法"。星空在纱窗外静静流淌,他忽然想起张老师说的:仁德如北斗,指引却不刺目。(深夜完成功课后与母亲的温馨对话,展现品德培养与学业进步的良性循环。星空下的沉思,暗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可能。)